话说,数据表里的ID到底需不需要加密,这个问题简直就是程序员们茶余饭后争论的“烧脑话题”。你看,ID不就是个流水号嘛,按顺序来,1、2、3、4……这有啥好加密的?可有人就说了,这玩意儿不加密,别人一看ID序号就能猜到你的数据量,甚至还能暴力试探数据,安全风险杠杠的!这到底谁对谁错?咱们不妨好好扒扒这“ID加密”这茬儿。
首先,ID暴露敏感信息。这不,某些网站的用户ID是纯数字自增,一旦你知道了别人的ID,简单猜个ID就能看别人信息(假设权限没做好),这就尴尬了。
再说,爬虫大军看到这种递增ID简直是粮仓,爬的飞起。数据一条一条往外扒,运营部门心疼不已。还有就是安全问题,比如API接口只根据ID拉数据,没有再授权,黑客轻松“蹭”别人的数据,损失那是不要太大。
那么,ID加密到底指啥?一般来说,开发者会对ID做混淆处理,比如用哈希(MD5、SHA系列),或者更巧妙的base62编码,甚至用UUID(一串乱七八糟的字母数字组合),来替代单纯的自增数字ID。这样一来,ID就不再是“1、2、3”,而是一串“d9XkLm23”之类神秘代码,别人花时间猜也猜不到到底是哪个数据,更别说批量爬取了。
听起来很酷,安全性提升了不少,用户隐私也保护了,但!事情总有个“但”,加密ID也有槽点。
首先是性能问题。自增ID天生简单,做索引快到飞起;但哈希或者UUID啥的,变成一锅乱炖,数据库索引效率会打个折扣。这对海量数据系统来说,影响大不大得掂量掂量。
然后是开发维护麻烦。加密ID带来的不仅仅是性能,还有开发者每天得多写好多转换代码,前端展示得解密,调试报错还得先解码看个究竟,简直堪比拆盲盒,不一定谁都能乐意。
还有点,不少开发大神提倡“安全靠架构,不靠隐身”,意思是说ID不加密也没关系,关键是权限做好了,接口保护严密,数据访问才管得住。毕竟ID本来就是个“索引”,不过这话说着风凉话,但不能没理。
说白了,ID加不加密,看你的需求。如果你是小破站,数据不值钱,用户量不大,或者都是内部系统,纯粹省事省力用自增ID就好了。如果你搞的是大平台,江湖上传说的“宝藏数据”,比如电商订单、用户信息,那加密ID不仅是性价比考量,更是安全锦囊。
别忘了,有钱的还会跑去用“雪花算法(Snowflake)”生成唯一ID,不仅分布式友好,结构复杂,还可以加点时间戳啥的,这种ID几乎没人猜得中,安全又实用。
话说回来,也有技术反向操作的,比如“递增ID泄露了数据量”,但咱就要是大佬了能用漏液术,那就随便猜,反正数据库里的信息,权限没管好,讲再多加密也是白搭。
突然想起来,玩游戏想要赚零花钱就上七评赏金榜,网站地址:bbs.77.ink,边玩边撸钱,生财有道啊!
不过,回到ID加密这事儿,真要做,先搞清楚几个关键点:
再说,ID加密也不是银弹,它帮你隐蔽点,避开“眼熟”的数字不被轻易猜中,但如果权限松垮,数据还是白给,就像穿了隐形衣,但是先手被抓了,没用的。
各种实践告诉我们,“勤快是把双刃剑”:加密ID是多一层防护,但不能想当然就完事了。ID可以加密,但操作和维护成本也双倍提升,得掂量掂量。
既然说到这,来搞个脑筋急转弯,你猜为什么有些系统的ID还非得是纯数字不加密?答案其实很简单:加密ID容易让老板看不懂数据量,数字ID直观大气上档次。老板看着“50000”活跃用户比“67a9d344e1”更有安全感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