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上未解之谜(数学史上未解之谜思维导图)

2023-03-01 11:43:42 摩斯密码知识 思思

数学史上的未解之谜

欧拉方程Euler’s equation对无粘性流体微团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到的运动微

分方程。欧拉方程是无粘性流体动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

方程,应用十分广泛。1755年,瑞士数学家L.欧拉在《流

体运动的一般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个方程。

在研究一些物理问题,如热的传导、圆膜的振动、电磁波的传播等问题时,常常碰到如下形式的方程:

(ax^2D^2+bxD+c)y=f(x),

其中a、b、c是常数,这是一个二阶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它的系数具有一定的规律:二阶导数D^2y的系数是二次函数ax^2,一阶导数Dy的系数是一次函数bx,y的系数是常数。这样的方程称为欧拉方程。

例如:(x^2D^2-xD+1)y=0,(x^2D^2-2xD+2)y=2x^3-x等都是欧拉方程。

化学中足球烯即C-60和此方程有关

证明过程:

利用级数。

exp(x)=1+x+(x^2)/2!+(x^3)/3!+(x^4)/4!+……

sin(x)=x-(x^3)/3!+(x^5)/5!-(x^7)/7!+……

cos(x)=1-(x^2)/2!+(x^4)/4!-(x^6)/6!+……

其中exp(x)=e^x

于是exp(ix)=1+ix-(x^2)/2!-i(x^3)/3!+(x^4)/4!+i(x^5)/5!+……

比较以上3式,就得出欧拉公式了 [编辑本段]泛函的欧拉方程(by zhengpin1390)(二)、泛函的欧拉方程

欧拉方程是泛函极值条件的微分表达式,求解泛函的欧拉方程,即可得到使泛函取极值的驻函数,将变分问题转化为微分问题。

(1) 最简单的欧拉方程:

设函数F(x,y,y') 是三个变量的连续函数,且点(x,y)位于有界闭区域B内,则对形如

的变分,若其满足以下条件:

c) 在有界闭区域B内存在某条特定曲线y。(x) ,使泛函取极值,且此曲线具有二阶连续导数。

则函数y。(x) 满足微分方程:

上式即为泛函Q[y]的欧拉方程。

(2)含有自变函数高阶倒数的泛函的欧拉方程

一般来说,对于下述泛函:

在类似条件下,可以得到对应的欧拉方程为:

(3)含有多个自变函数的泛函的欧拉方程

对于下述泛函:

其欧拉方程组为:

(4)多元函数的泛函及其欧拉方程

此处仅考虑二元函数的情况,对如下所示多元函数的泛函:

世界三大未解数学难题是什么?

世界三大未解数学难题如下。

1.第一题:三等分任意角。用一把没刻度的尺子和圆规来三等分任意角。

2.第二题:化圆为方。把一个圆“兑换”成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3.第三题:尺规作图。用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把圆规作出漂亮的对称图形。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

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尔顿爵士请教。哈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哈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数学史上未解之谜(数学史上未解之谜思维导图) 第1张

世界数学十大未解之谜是?

未经查明的空中飞行物,国际上通称UFO,俗称飞碟。据目击者报告,不明飞行物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雪茄状……

20世纪40年代末起,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急剧增多,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

2.尼斯湖水怪之谜

关于尼斯湖水怪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袭来……

3.鬼魂之谜

古时候,在人们的观念中,一个人死后,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他死的地方或是他的坟墓之中……

4.泰坦尼克号之谜

1912年4月15日,载着1316号乘客和891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

5.肯尼迪死之谜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他的灿烂笑脸和迷人风采、寻梦之路和悲剧性结局,都使他成为一种悲喜人生的标志……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众目睽睽之下遇刺身亡,举国震惊!数十万美国人怀着悲痛涌向华盛顿参加葬礼……

6.包尸布之谜

基督圣体裹尸布,又称“都灵圣体裹尸布”,是意大利都灵一座小礼拜堂里保存的一块十四尺五寸长、三尺八寸宽的布,被认为是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布……

7.奇迹之谜

世界上伟大宗教的核心,都是因为某种神秘性而赢得虔诚的膜拜,哭泣的圣母玛利亚更是让人们笃信奇迹的存在……

8.埃及古墓咒语之谜

埃及法老的诅咒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在他的头上”……

9.人体自燃之谜

人体自燃现象最早见于17世纪的医学报告,时至今日,有关的文献更是层出不穷,记载也更为详尽。那么,什么是人体自燃呢?人体为什么会自燃呢?

10.韩国客机坠毁之谜

1983年8月31日深夜,韩国一架从美国安克雷奇飞往韩国首尔的波音747客机在苏联萨哈林岛上空被苏军击落,震惊世界……

数学三大未解之谜

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费马猜想的证明于1994年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完成,遂称费马大定理;

四色猜想的证明于1976年由美国数学家阿佩尔(Kenneth Appel)与哈肯(Wolfgang Haken)借助计算机完成,遂称四色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陈氏定理)乃于1966年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就是题面简单易懂,内涵深邃无比,影响了一代代的数学家。

数学界有哪些让你惊叹“怎么这都不知道”的未解之谜?

有理距离

在平面上是否存在一个点,它到单位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的距离都是有理数?

第一次知道这个问题竟然没被解决时,我很是吃惊——我原本还以为这个问题会有一些很平凡的解呢。然而,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这和很多其他的数学难题一样,本质上都是 Diophantus 方程,其解的存在性都是很难判断的。只不过,某些问题的叙述方式会给人带来一种格外基本、格外初等的感觉。与这个问题类似的是 Euler 完美长方体问题:是否存在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所有面对角线以及体对角线的长度都是有理数?事实上,还有很多“构造点集让距离满足一定关系”形式的数学问题,它们都是长期以来悬而未解的难题。

单位分数够用吗?

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是不是任何正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个不同的单位分数的和呢?你可能会说:单位分数会越变越小,如果有理数很大的话,难道不会出现单位分数不够用的情况吗?这个问题相当于在问:1+1/2+1/3+……一项一项加起来的话,能达到要多大有多大的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如果用上一点高等数学的话,我们可以证明,从1加到1/n,当n越来越大,这个和也会越来越接近ln(n)+γ,这里ln(n)是n的自然对数,而γ被称为欧拉-马歇罗尼常数。因为对数ln(n)会随着n增长而越变越大没有界限,所以自然可以要多大有多大。这个和在数学中又叫调和级数,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整数到多项式

我们在中学里就学过多项式。对于一个变量x,我们取它的一些次方\(x^a, x^b\)等等,乘上系数,然后加起来,就得到了一个多项式,比如说\(x^7+6x^3+4\),就是一个关于\(x\)的多项式。在这里,我们考虑那些系数都是复数的多项式,也就是复系数多项式。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这些多项式与正整数有一种神奇的相似性:可以做加法、减法、乘法,也可以分解因数,可以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样有着唯一分解定理:正整数可以唯一分解成素数的乘积,而多项式也能唯一分解成所谓“不可约多项式”的乘积。基本上,在数论中对正整数性质的研究,很多都可以直接搬到多项式上来。于是,遇上有关正整数的问题,把它迁移到多项式之中,未尝不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好办法。自然,因为多项式本来结构就比较复杂,相关的问题也更难解决,但这不妨碍数学家的步伐,毕竟他们要攻克的就是难题。

数学很有趣值得思考研究 。

数学未解之谜

天使和恶魔

天使和恶魔在一个无限大的棋盘上玩游戏。每一次,恶魔可以挖掉棋盘上的任意一个格子,天使则可以在棋盘上飞行 1000 步之后落地;如果天使落在了一个被挖掉的格子上,天使就输了。

问题:恶魔能否困住天使(在天使周围挖一圈厚度 1000 的坑)?

这是 Conway 大牛的又一个经典谜题。经常阅读这个 Blog 的人会发现, Conway 大牛的出镜率极高。不过这一次,Conway 真的是伤透了不少数学家的脑筋。作为一个很“正常”的组合游戏,天使与恶魔的问题竟然一直没能得到解决。目前已经有的结论是,如果天使每次只能移动一步,恶魔一定能获胜。不过,天使只要能每次飞两步,似乎就已经很无敌了。当然,魔鬼的优势也不小——它不用担心自己“走错”,每多挖一个坑对于它来说都是有利的。

话说回来, Conway 本人似乎仍然相信天使能赢——他悬赏了 1000 美元征求恶魔必胜的证明,但只悬赏了 100 美元征求天使必胜的证明

1+1=2是因为天使与恶魔定下了规矩,天使要求恶魔不要一次把所有格子走完,恶魔要求天使不要一次就飞2000格。万事万物都是从定下规矩开始变得有序,如果规矩太陈旧了,就要打破它,重新再制定新的。于是就产生了后来了减,乘,除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