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界的凯撒大帝(凯伊数学大战)

2023-03-01 12:24:13 密语知识 思思

目前在世的最牛数学家是谁?

丘成桐。陈省身的弟子。

1983年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直到今天,他还是华人中第一位的获奖者(2006年陶哲轩成为第二位华人获得者),这个殊荣就连陈大师都没有获得过,他就是丘成桐。

他26岁便登峰造极,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丘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26岁之前就完成了。40年来他对数学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几何、拓扑和理论物理学界几乎无处不在。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劳森说,他和丘教授合作的时候,丘教授还没毕业,但当时他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将会在几何领域里处处稠密,但他没有想到如今这个名字在理论物理界也是处处稠密。大家应该有稠密这个概念,就是说总是能听到看到这个名字,比如说我们前几天在开超弦大会,卡拉比——丘流形,几乎每一个演讲里都会提到这个名词。

几十年来数学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娱乐、他的生命。跟他在一起很累,因为你要不停地跟着他的脑子想数学。与他相处,开始时或许你不会觉得他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家看他也许普普通通,甚至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是很清楚。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直达难题本质的气魄,只能是天生才有,我觉得这是天生的大气魄。因为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总想耍一点小技巧,可他碰到难题就是硬要把它砸开。有人称他是数学界的“凯撒大帝”.

他似乎是为数学而生,数学因他变得更精彩,他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一种大开大合,征服一切的勇气,在数学内外他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数学名人知料

丘成桐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

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他26岁便登峰造极,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丘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26岁之前就完成了。40年来他对数学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几何、拓扑和理论物理学界几乎无处不在。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劳森说,他和丘教授合作的时候,丘教授还没毕业,但当时他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将会在几何领域里处处稠密,但他没有想到如今这个名字在理论物理界也是处处稠密。大家应该有稠密这个概念,就是说总是能听到看到这个名字,比如说我们前几天在开超弦大会,卡拉比——丘流形,几乎每一个演讲里都会提到这个名词。

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他从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所付出的辛苦无人能及。他比我们都用功,他也许不比我们更有天才,但是绝对比我们更用功,确实是我们做不到的用功。他做学生的时候,没有音响、没有电视,屋里只有文章,每天就是不停地读文章。

几十年来数学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娱乐、他的生命。跟他在一起很累,因为你要不停地跟着他的脑子想数学。与他相处,开始时或许你不会觉得他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家看他也许普普通通,甚至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是很清楚。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直达难题本质的气魄,只能是天生才有,我觉得这是天生的大气魄。因为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总想耍一点小技巧,可他碰到难题就是硬要把它砸开。有人称他是数学界的“凯撒大帝”,这句话是我刚去哈佛的时候我的一位学长跟我讲的,这是说他做学问的大气魄。

他似乎是为数学而生,数学因他变得更精彩,他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一种大开大合,征服一切的勇气,在数学内外他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开一些大会,或者是我们研究中心希望请大师来讲学,甚至是长期讲学,没有他出面,这些人可能不来,他一出面这些人可以自己掏机票来。这一方面是面子,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影响力。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从我这个学生来看是这样的。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荣誉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陈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他在两岸三地创建了4个数学中心,他创建数学中心的目的就是为培养中国的一代年轻人,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事业的重点。我现在看他每天忙着待人接物,其实很多目的是捐款,希望能够为国家省一些钱,用富商们的捐款来培养中国的年轻人。丘教授的目标就是希望过5年、10年能够再培养出几个朱熹平。他创办了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让无数海内外数学家受益。

我们从仰望他的无名学子,有幸成为他的弟子,又成为他的合作者和朋友,近20年的交往让我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与日俱增。做学生时我看到波士顿的科学博物馆里数学馆的墙壁上镌刻着几十个当代伟大数学家的名字,其中有3个中国人:华罗庚、陈省身、丘成桐。我想丘教授的名字刻上去的时候才30几岁。到如今想到几何,想到物理,想到中国的科学,当今世上任何一个数学或者物理学家都会想到这个名字——丘成桐,一个镌刻在数学史上的中国人的名字。

数学界的凯撒大帝(凯伊数学大战) 第1张

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前10位数学家分别是谁?

数学是课堂上讲授的基本科目之一,有些人可能觉得它很有趣,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无聊,那些觉得无聊的人可能会避开它,但他们会发现有趣的东西,他们可能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它,并且会成为一些伟大的数学家。这是一个理论性的课题,有时也很困难,需要充分的思维来理解它的概念。一个好老师无疑是你在数学上的成功的一个加分点,它会教你和指导你的每一步。数学是理解我们宇宙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发现它无聊或可怜,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

此外,乘法、减法和除法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工作。正是由于数学使人类能够登上月球,探索DNA的秘密,产生了电力,发明了计算机,所以没有数学我们就什么都不是。数量,质量,时间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我们的一天从数学开始,以时间的形式结束数学,厨房里的微波炉或者家里的电视频道都是用数字来运算的。生活也像数学,强调增加朋友,减去敌人,增加快乐和分担悲伤。那些使所有这些事情成为可能的人被称为数学家,他们在这个专业领域有广泛的知识,他们非常出色地解决了数学问题。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他们的广泛的工作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提高我们今天的生活。他们的非凡作品总是被欣赏,他们的发现和思想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拥有卫星、手机和汽车。以下是10位最伟大的数学家。这个名单是根据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他们的贡献和永恒的影响。

1、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确立了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给出许多求几何图形重心,包括由一抛物线和其网平行弦线所围成图形的重心的方法。

2、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享年77岁),犹太人,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为世界四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

3、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4、莱昂哈德·欧拉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5.勒奈·笛卡尔1596 - 1650勒内·笛卡尔是法国哲学家、作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作为对他作品的回应,他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一样的,他最持久的贡献之一是笛卡尔坐标系统或分析几何学。他发明了用x、y、z或a、b、c等形式表示方程中未知数的方法,他还发明了一个标准概念,用来表示指数或幂。作为第一个在我们的系统中分配代数基础的数学家,他的工作真是令人惊讶。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都是基于他的研究成果,他也在光学领域做出了贡献。

6.希帕提娅(370年-415年)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于她从事当时最艰深的数学和天文学的讲学和著述以及她在哲学方面的成就,史上称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并且是古今最出色的女哲学家。

根据后世资料显示,她曾对丢番图的《算术》、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过评注,但均未留存。从她的学生辛奈西斯写给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识背景:她属柏拉图学派──虽然我们只能假设她曾采纳普罗提纳斯的学说(普罗提纳斯为公元三世纪时的柏拉图门人,也是新柏拉图学派的创始者)。另外有少许证据显示,希帕提娅在科学上最知名的贡献,为发明了天体观测仪以及比重计。

7.康威 (1937年12月26日-)英国数学家。他在群论﹑纽结理论﹑组合博弈论和编码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的“生命游戏”曾经轰动一时,不单是一些普通人在玩,连一些有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也乐此不疲;所以他有“数学玩家”之称。

康威年少时就对数学很有强烈的兴趣:四岁时,其母发现他背诵二的次方;十一岁时,升读中学的面试,被问及他成长后想干什么,他回答想在剑桥当数学家。后来康威果然于剑桥大学修读数学,现时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8.佩雷尔曼(1966年6月13日—)俄罗斯数学家。他16岁时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而且是满分;这一成绩至今都没被别人超越。他破解多个著名数学难题,其中包括“庞加莱猜想”和“灵魂猜想”。由于他近年过着隐居的生活,有“数学隐士”之称。

9.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华裔澳大利亚数学家。他在数论﹑组合论﹑调和分析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未到13岁就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这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所以他有“数学神童”之称。

10.高斯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另外他成功地计算出谷神星的运行轨迹。

丘成桐是谁

丘成桐

想起数学家,我们自然会想起国际数学界的泰斗、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名誉主席陈省身先生,他一生不仅在几何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还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世界级的数学家,吴文俊是其中一位,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梅州人则是他的另一位高徒,他于1983年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直到今天,他还是华人中第一位的获奖者(2006年陶哲轩成为第二位华人获得者),这个殊荣就连陈大师都没有获得过,他就是丘成桐。

他26岁便登峰造极,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丘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26岁之前就完成了。40年来他对数学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几何、拓扑和理论物理学界几乎无处不在。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劳森说,他和丘教授合作的时候,丘教授还没毕业,但当时他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将会在几何领域里处处稠密,但他没有想到如今这个名字在理论物理界也是处处稠密。大家应该有稠密这个概念,就是说总是能听到看到这个名字,比如说我们前几天在开超弦大会,卡拉比——丘流形,几乎每一个演讲里都会提到这个名词。

几十年来数学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娱乐、他的生命。跟他在一起很累,因为你要不停地跟着他的脑子想数学。与他相处,开始时或许你不会觉得他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家看他也许普普通通,甚至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是很清楚。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直达难题本质的气魄,只能是天生才有,我觉得这是天生的大气魄。因为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总想耍一点小技巧,可他碰到难题就是硬要把它砸开。有人称他是数学界的“凯撒大帝”.

他似乎是为数学而生,数学因他变得更精彩,他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一种大开大合,征服一切的勇气,在数学内外他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开一些大会,或者是我们研究中心希望请大师来讲学,甚至是长期讲学,没有他出面,这些人可能不来,他一出面这些人可以自己掏机票来。这一方面是面子,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影响力。

有数学皇帝之称的皇帝是谁?

清朝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对数学很有兴趣的帝王

康熙皇帝是一个抱负远大、好学上进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天文、数学、地理,还学拉丁文。康熙大帝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并不轻松。

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还能够勉强对付着,而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不过由于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听不懂,就请老师再讲一遍,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

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扫除了很多障碍,提高数学效率。

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数学术语科学而简洁,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中华娱乐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君主﹐关于他开启“康乾盛世”的文史专著已有不少,电视连续剧塑造的康熙形象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康熙除了其文治武功之外,原来还十分爱好数学研究!

无法想像,数学方程式中的“根”、“元”、“次”都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他甚至还写过具有独特见解的数学专著。

据考证,西方算术是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康熙正是这个时期中的君王。在《陈厚耀算书》之后,清朝数学界曾流传著一本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虽然两书面世时间相隔不长,但在数学思想、方法上却已经有了一些差别。《陈厚耀算书》解决问题多用中算方法,如康熙的“积求勾股法”就是纯粹的中算解法;而《数理精蕴》多用西算方法,在这本书中,求解勾股的方法就已经变成国外《几何原本》中的几何求解法了。这表明,在两书相隔的阶段内﹐当时的数学研究已经开始接受西算的风格与体系﹐将中算与西算融合在一起了。

新近曝光的康熙数学专著中,除了论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外﹐还提出了“以积求勾股”的独特见解。康熙,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有据可考对数学问题提出自己解法的帝王!

还谈到康熙与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有过书信来往,堪称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而且莱布尼茨还赠送过康熙一个计算器模型,并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当然我们这种泱泱的天朝上国不能那么轻易就答应他的请求啦,不过这段隐藏的东西秘史更为康熙大帝在数学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佐证。

我们长大了,却把“好奇心”弄丢了

有一天,在丰田汽车公司的制造车间,突然一台机器停止了运转。

主管立刻把大家召集过来解决问题。

他不是简单的提了一个问题,而是一连串的问题。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保险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答:“因为油泵把润滑油吸不上来。”

问:“为什么油泵会吸不上来油?”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会产生严重的磨损?”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是铁屑混入。”

主管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被称为“数学界的凯撒大帝”的丘成桐教授说:“人类的智慧在于,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能在成千上万个问题中找到最重要的最相关的问题”。

“你会提问题吗?”看到这句话,可能有人会不乐意,谁还不会提问啊?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还真的就不会提问了。

记得有次去参加服装培训学习,台湾的服装专家林老师讲完课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台下除了窃窃私语,没有一个人举手提问。是都听懂了没问题了吗?

其实不是,是心里有太多的问题,而又不知道该如何提问?

事后同事们都很懊悔,怎么就不知道该怎么问呢?

杨澜的《提问》,这本书就帮助我们解决了“问什么”“怎么问”“问到什么程度”。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提问能力比回答能力更重要。”提问,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人们探究精神的体现。

杨澜,作为一个从事主持行业30年的资深媒体人,提问成了她的职业,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制作《杨澜访谈录》二十二年了,每一次采访,她都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更有深度的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问出好问题,才是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提问》的作者杨澜是个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是个有影响力的电视制作人,出色的商人,热心的慈善家 ......  2013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她的节目和书籍大都是围绕提问展开的。可以说提问就是杨澜的职业,是她日常的工作。

下面就从三方面来一一解开“提问”的困惑。

一、准备(问什么)

杨澜说:如果提问是导火线,好奇心则是它的燃料库。

可见,好奇心才是提问的源头。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十万个为什么》中长大的。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这朵花是红色的,另一朵为什么是白色的?”.......

每个孩子心底都有无数个“为什么”,这也常常惹得大人们一脸迷茫:这孩子,怎么这么多事啊?

可别小看“为什么”这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非常的不简单。

爱因斯坦也一再强调:我没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好奇心极强而已。

“为什么”曾被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定位为“最佳问题”。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是长大懂得的东西多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而是成年人的好奇心被逐渐磨灭了,每天疲于奔波,丢失了探索未知的欲望了。

杨澜有句很有哲理的话:提问“为什么”会让你探索这个世界,提问“为什么不”能够让你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呢?

杨澜的第一个提问,是在面试的时候,她没有做自我介绍而是反问导演,为什么要选清纯的女主持人,而不是一个聪明的主持人。

这是杨澜首次与外界互动,成功地让央视接受了她。1994年杨澜准备离开《正大综艺》,她一直在内心问自己:怎么样才能让自身的价值随着时间而提升呢?

2个提问,让杨澜完成了两个认知互动。一个是认知世界,一个是自我认知。      

杨澜在每次采访前都会准备大量的素材。每次要阅读十万到二十万字的书籍和资料,以便对采访者和她所在的领域有基本的了解。

杨澜说:看一本书并不保证能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让我避免了十个愚蠢的问题。

那什么是好问题呢?

杨澜说:好问题并非是正确的问题,而是一个可以厘清下一个问题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问呢?

肯.梅茨勒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点笑话意味的故事,这是一名记者与天气预报员愚蠢的对话。

问:明天会下雨吗?

答:不会。

问:那么天气会不错吧?

答:这要看你所说的“不错”是什么意思。

问:是晴天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下雪。

问: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雪呢?

答:你根本就没问。

这个谈话给了我们一个深刻地教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传达你的真实想法。

这是“问什么”的核心。

二、开始(怎么问)

万事开头难。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呢?

作者杨澜从三点指导我们如何开启提问。

(1) 称呼。两人见面,总的有个称呼吧,可别小看了简单的称呼,就像杨澜采访那些政要,有时一个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一个“陛下”,一个“殿下”,等级差别很大。

杨澜在刚主持正大综艺时也遇到过尴尬。对于一些年长的来宾,不能用“先生”“小姐”。叫“叔叔”“阿姨”也不合适,把人叫老了。叫“同志”有点严肃,杨澜就直呼其名了。

结果赵忠祥老师就直接告诉她:这样很不礼貌,应该统称“老师”。

别看小小的称呼,学问大着呢,称呼不好,也会导致对方不高兴。

前段时间, 邻居有位 奶奶就因为称呼大发脾气。原来是一位大哥称呼她的方式不对了。

其实这位奶奶年龄不大,比大哥还要小好几岁,只是 她的 辈分高了一些。

大哥想开个玩笑,没有喊奶奶,听见别人都叫她小名 “梅子” ,就也随着叫了。

这一叫不要紧,惹得奶奶火冒三丈:不叫奶奶没关系,可以直呼名字,但不能叫小名?小名是你该叫的吗?

看来,以后可真不能冒冒失失乱称呼了。

(2) 寒暄。 有了合适 的 称呼,接下来就要开始寒暄,套近乎 。 你不可能上来就问一些大问题,要从小问题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过去,我们中国两个人一见面就是 “ 你吃了吗 ?”“ 你去哪儿 ?” 这些话搁在现在,很多人会感觉不舒服,有些侵犯 “ 隐私的嫌疑 ”。

现在的人通常 都会 因人、因时、因地变换不同的寒暄语。比如夸赞对方、或是根据今天天气来引出话题。

杨澜有一次采访蔡澜,就根据 他们 的名字都有 “澜” 为寒暄语,拉近彼此的距离。

(3) 切入点。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为提问铺垫。

第一:利用场景、把握细节来“破冰”

杨澜说:要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2014 年采访朴槿惠时,发现在青瓦台 有种 自然朴素的独特美,于是就问朴槿惠: “ 青瓦台 的 什么角落在你眼中最美? ” 触景生情,引出朴槿惠对昔日的回忆。

美国 有位 已故评论员利布林采访著名的赛马骑师 。 人们都说,让这位骑师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

但是利布林却和他 畅 谈了一个小时。他使用了什么招数呢?

见到骑师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赛马时左蹬皮带比右蹬皮带多放几个眼?

这句话打开了骑师的心扉,他觉得找到了同行知音。这个细节不懂骑马的人很难发现。

第二:引发 情感共鸣 ,避开情感雷区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时常会感到一种苦恼,就是对方不能够完全体会 , 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

也就是说,两人沟通交流时,很难达到一种情感共鸣。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同理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 , 同理心需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对他人的心理保持深入地理解,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对方,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使彼此进入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

简单来说,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意大利有位著名的记者法拉奇,一向是以强硬的风格而闻名的。

在1980年8月21日采访邓小平时,她却用了很亲切很私人化的方式打开谈话,引起彼此情感共鸣 。

法拉奇:明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

法拉奇:是的,邓先生,我看了你的传记。

邓小平: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别祝贺我。我已经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了。

法拉奇: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如果我对我父亲说76岁是一个衰退的年龄的话,他会打我耳光的。

邓小平:那他可做对了,你可不能对他那样说。

在引发情感共鸣时特别注意一些问题 , 可能会引起情绪化的反应。

让提问陷入尴尬境地。这就是常说的踩雷。

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声问候,就会触到了对方的痛点。

为了不被带入到意料之外,提问者应该以真诚之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在提问时用婉转方式,积极地修复和弥补去回馈对方的信任,多去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

千万不要提一些刺激性的问题引起对方的反感,使得交流无法继续。

有一次,赵忠祥老师去采访一位小学老师。这位老师得了精神病,刚刚康复准备出院。

编辑设计的提问是:“你原来怎么得的精神病 在访问中,赵老师突然感觉这个提问不合适,因为“精神病”通常被认为是骂人的话。

这对采访者是很不尊重的,也是很不礼貌的。 赵老师就灵机一动改为:“你原来有病的时候,感觉怎么不好?”

这位老师很感谢赵忠祥老师的真诚和关怀,就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病情。

第三:关键词转场。在提问的过程中,如何让前后话题能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呢?

在写文章时常犯的毛病被称作前言不搭后语,或者说逻辑性不强。

那在提问的时候如何巧妙地转换话题呢?这就需要巧妙利用关键词。

在杨澜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的采访中就很好地运用了“好奇心”这个关键词。从探索未知的大层面转换到儿时冒险的小故事。

杨澜:我们老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就像一个快要长大的孩子,使劲挣扎着从地球的引力里突破,去探索无边的宇宙。激发人类探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好奇心吧?

杨利伟:我想这也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因为探索对人来说,就像你刚才说的那种好奇心,它是许多事情的一个开始。只有这种探索和这种好奇才会创造很多奇迹。

杨澜:不过你小的时候,好奇心曾经让全家人以为你走丢了,是吧?给我们说说这事儿?

三、结束(问到什么程度)

杨澜说: 不懂得沉默的人,一定不懂得倾听;不懂得倾听的人,也一定不会提问。

上帝创造人时,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 有 两个耳朵,那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 ; 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

杨澜在刚做主持时,唯恐冷场,就会不停地说。

赵忠祥老师就拿着一副画对杨澜说: “ 看到了吗?好的图画讲究留白,你把纸面都涂满了,想象空间没有了,味道就没有了。 ”

有一次,采访一位姓蔡的70多岁的妇人,丈夫去世, 随儿子来到美国,女儿们在国内。他们 很久也不照面 。

如今她 独自生活在养老院。

“ 想他们吗? ” 杨澜问。

老人沉默了很久说: “ 不想,想他们做什么? ”

“ 你来美国之前想过会住养老院吗? ” 她摇摇头。

“想不想回上海?”

她又摇摇头说: “ 回去没地方住了。 ”

“女儿们呢?”

“ 提她们做什么?我不想她们,不想了。 ” 老人的声音哽咽了,眼角都是泪。

记者 的本能促使杨澜问下去,但她却没有。

因为那样会触动老人的伤心事。宁愿不知道更好吧。

很多事不需要 有 明确的答案,留下空白让我们思索回味。

“ 谁在听我的提问?我又为谁而问? ” 在当下,这无疑是一个属于提问者的 关键提问 。

杨澜说:提问者的年龄会老去,但发问的姿态却可以 始终 保持新锐,好奇心始终新鲜跃动。

每一个不甘被吞没的思考者,都会忠诚于自己的好奇心。

布莱恩.格雷泽 在《好奇心》一书中说: 生命不在于找答案,而是问问题。

保持提问, 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