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初一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2023-03-03 12:59:11 密码用途 思思

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叫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两个整数的比,通常写作 a/b,这里 b 不为零。分数是有理数的通常表达方法,而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当然亦是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 a 和一个非零整数 b 的比(ratio),通常写作 a/b,故又称作分数。希腊文称为 λογο�0�9 ,原意为“成比例的数”(rational number),但中文翻译不恰当,逐渐变成“有道理的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遂称为无理数。

所有有理数的集合表示为 Q,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有限或为循环。

理数是实数中不能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圆周率、2的平方根等。

实数(real munber)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时,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比如4=4.0, 4/5=0.8, 1/3=0.33333……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2=1.414213562…………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改叫为“非比数”。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了解罢了。

利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主要区别,可以证明√2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而是有理数。

既然√2是有理数,它必然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有理数就包括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自然数由0开始 ,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枣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

序数理论是意大利数学家G.皮亚诺提出来的。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性质,用公理法给出自然数的如下定义。

自然数集N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集合:①N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②N中每一个元素都能在 N 中找到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后继者。③ 1是0的后继者。④0不是任何元素的后继者。 ⑤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后继者。⑥(归纳公理)N的任一子集M,如果1∈M,并且只要x在M中就能推出x的后继者也在M中,那么M=N。

基数理论则把自然数定义为有限集的基数,这种理论提出,两个可以在元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具有共同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叫做基数 。这样 ,所有单元素集{x},{y},{a},{b}等具有同一基数 , 记作1 。类似,凡能与两个手指头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它们的基数相同,记作2,等等 。自然数的加法 、乘法运算可以在序数或基数理论中给出定义,并且两种理论下的运算是一致的。

自然数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广泛使用自然数。

“0”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数为正整数,即从1开始算起;而也有人认为自然数为非负整数,即从0开始算起。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不过,在数论中,多采用前者;在集合论中,则多采用后者。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将0归为自然数!

自然数是整数,但整数不全是自然数。

例如:-1 -2 -3......是整数 而不是自然数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所谓质数或称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 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例如 2,3,5,7 是质数,而 4,6,8,9 则不是,后者称为合成数或合数。从这个观点可将整数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成数。(有人认为数目字 1 不该称为质数)著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一个整数。可以写成一串质数相乘的积。

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 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 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

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典型例题从书本上很容易找到。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结构图 现十分钟之内的再加五分,求求了,,,,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圆柱 圆锥 正方体 长方体 棱柱 棱锥 球

| | |

棱柱的展开与折叠 切截 三种视图(从不同方向看)

| | |

点、线、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

丰富的现实背景

就是我不会在上面打箭头和括号,所以都弄成了小竖线。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一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应用价值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 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欣赏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1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2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3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4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5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6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7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8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相关文章:

1. 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

2.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

3. 7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思维导图

4. 7年级数学的思维导图

5. 思维导图作图规则和绘制方法详解

6. 7年级上语文思维导图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从小学到初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过渡,尤其是数学方面,在学习内容和思维习惯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此,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有理数

知识点一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的另一种分类(①定义;②符号)

想一想:①零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吗?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②零是整数;自然数一定是整数;自然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因为零也是自然数;整数不一定是自然数,因为负整数不是自然数。

知识点二 数轴

1.填空

① 规定了唯一的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三要素)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 比-3大的负整数是-2,-1。

③与原点的距离为三个单位的点有2个,他们分别表示的有理数是3,-3。

2.请画一个数轴,并检查它是否具备数轴三要素?

3.选择题

① 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所表示的数是( )

A整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②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分数

C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

D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知识点三 相反数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位于原点两侧且离原点距离相等。

知识点四 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所对应的点离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4)|a|大于或者等于0。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由此可知:(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知识点五 有理数加减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知识点六 乘除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 正 ,异号得 负 ,并把绝对值 相乘 。 0乘以任何数,都得 0 。

2.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负因数的个数为 偶数 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 奇数 时,积为负。

3.两数相除,同号得 正 ,异号得 负 ,并把绝对值 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 0 。

4.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

5.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倒数 。

知识点七 乘方

乘方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在a的n次方中,底数是a,指数是n,幂是乘方的结果;读作:a的n次方 或a 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知识点八 运算律及混合运算

1.加法交换律:a+b=b+a

1.加法交换律:a+b=b+a

2.乘法交换律:a·b=b·a

3.加法结合律:a+(b+c)=(a+b)+c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

7.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

8.同级运算, 从左到右进行 。

知识点九 近似数

1.近似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考察量的大小,能说明实际问题的意义,与准确数非常地接近,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近似数。

2.近似数的分类

(1)具体近似数(如30.2、58.0 …)

(2)带单位近似数(如2.4万…)

(3)科学记数法

3.精确度:用位数较少的近似数替代位数较多或位数无限的数,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这个近似程度就是精确度。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看精确度得到原数中去看在哪一位上,如:2.4万精确到千位,而非十分位,因为2.4万就是24000,4在千位上)。

4.有效数字:对于一个不为0的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末尾数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求近似数要求保留n个有效数字时,第n+1个有效数字作四舍五入处理。

例:0.0109有三个有效数字1、0、9,要求保留2个有效数字时,0.0109的第三个有效数字9四舍五入,变为0.0110,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1后求出近似数0.0109≈0.011。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

1.突出一个“勤”字(克服一个“惰”字)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突出一个勤字,克服一个“懒”字,怎么突出“勤”字

“聪”:怎么个勤法,从这个字面上来看,要做到五勤:“耳勤”“眼勤”(耳朵听,眼睛看,接受信息)

“口勤”(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讲话,消化信息)“脑勤”(善于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吸收、储存信息)那是不是做到以上四点就行了呢?不是。这个字还有缺陷,在聪下面加上“手”

“手勤”(动手多实践,不仅光做题,做课件,做模型)

这样的人聪明不聪明?

最大的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到—— 上课认真听讲(这是根本)回家先复习再做题如果课听不好,就别想消化知识

2.学好初中数学还有两个要点,要狠抓两个要点:

学好数学,一要(动手),二要(动脑)。

动脑就是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学会思考,不要拿到题就做,找到已知和未知想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

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要“拳不离手”(武术)“曲不离口”(唱歌)

同学就是“题不离手”,这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

“动脑又动手,才能最大地发挥大脑的效率”

3.做到“三个一遍”

大家听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听过“重复是学习之母”吗?

培根(18-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知识就是力量”

“重复是学习之母”

如何重复,我给你们解释一下:

“上课要认真听一遍,动手推一遍,想一遍”

“下课 看 ”

“考试前 ”

4.重视“四个依据”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 ——它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

记好一本心得笔记,最好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

初一数学学习建议

1.课前做什么,预习。有的同学会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上课听老师讲讲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预习。其实预习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有很大的益处。首先,预习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锻炼。老师不可能教给你全部的知识,很多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自学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其次,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要比通过上课听老师讲得到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那该如何预习,预习些什么内容呢?第一,要看课本,看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例题,对这部分内容要做到理解。因为这就是基础,万变不离其宗,后面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第二,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随堂练习。因为通过什么来检测你是否理解了概念,只有通过题目。课后的随堂练习的设置就是理解基本概念后的简单的运用。如果预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要在书上做好记号,上课时就要着重听这部分内容;如果内容简单,自己能理解,那上课时就要听老师是如何讲解的,和自己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或者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

2.课上做什么,认真听讲。听课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准确的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课上认真听十分钟胜过课后自己看书三十分钟。那么上课该如何认真听讲,听什么。第一、带着在预习中未懂的问题听课,注意力集中,尽可能把疑点在课中解决。

第二,对于在预习中认为弄懂了的问题,主要听老师的讲解是否和自己的理解一致,纠正自己在预习中对一些知识的片面理解或错误理解。

第三,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老师讲懂了或还有疑问,要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地方记下来,课后要及时进行向老师请教,弄懂、弄明白。

第四,在听课中注意不能只听问题的答案,关键是听老师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明白了解题思路,你是学会了做这一类题,而不是只是一道题。

例题是为巩固数学知识而讲,例题的作用是举一反三。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老师带着一个初一班,他每周都测验他的学生,而且公开告诉他的学生,考题全部他上课讲的例题。学生开始一片哗然,90%的学生有信心拿满分,只有班上几个最差的学生不敢这么说,很快第一次测验结果出来了,及格率48%,满分率不到8%,第二次情况有所好转,初一时这个班数学成绩与同年级数学特长班平均分相差12.5分。初二时与数学班只差1.5分,比年级平均分高10分。初三毕业,这个班几乎与数学特长班没有区别。

第五,注意听老师在课堂中补充的例题,这些例题通常具有代表性,听老师的解题思路,拓宽自己的知识,要学会自己可以动手解决这一类问题。

猜你喜欢:

1. 7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2. 初一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4. 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5.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

数学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明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欣赏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1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2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3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4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5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6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7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8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相关文章:

1. 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手抄报

2. 6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竖版手抄报

3.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手抄报

4. 7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思维导图

5.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手抄报

6. 如何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