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思维导图怎么画(初中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2023-03-04 19:50:06 密语知识 思思

方法如下:

1,空白纸一张

A4纸就可以了,再大一点也挺好。纸上不要有各种线条,白纸最好。

2,彩笔一副

水彩笔也好,彩色铅笔也好,有啥用啥。

水粉水彩之类,感觉有点太高大上了,驾驭不了。

甚至,没有颜色丰富的彩笔,只有一支黑笔,都可以开始手绘思维导图。

一、确定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

1、先将中心主题画在白纸中间其实,无论是儿童还是大人们,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都是先将中心主题确定下来,并画在白纸中间。之所以要先将中心主题画在白纸中间,是因为这样有利于儿童们思维的发散。

2、进一步扩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接下来儿童们要做的是:进一步扩张该思维导图的分支,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们在扩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时,要从中心主题向外扩张。另外,儿童们还可以想象成树的分支进行扩张,其中越靠近中心主题的分支,枝干则越粗。

二、补充以及完善

1、用图形来表达各分支的内容。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完成后,接下来儿童们则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了。在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时候,儿童们可以用图形来表达各分支的内容,这样会更生动,并且能较好的发挥儿童的创意。

2、给各分支加上合适的关键词。此外,还要给各分支加上合适的关键词,这样能便于记忆和理解。

相关内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也没在学校广泛应用。

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

数学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明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欣赏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1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2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3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4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5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6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7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8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思维导图相关文章:

1. 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手抄报

2. 6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竖版手抄报

3.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手抄报

4. 7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思维导图

5.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手抄报

6. 如何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

思维导图初中数学 第一章有理数 1.5有理数的乘方

初中数学

第一章 有理数

1.5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

(1)乘方的定义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

(2)乘方运算法则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2)^3=-8,(-2)^4=16.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如2^3=8,2^4=16,0^3=0.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 10的数表示成ax10^n的形式(其中a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3.近似数

与实际接近但存在一定偏差的数称为近似数.例如:π取3.14,体重约54kg,这里“3.14”和“54”都是近似数.

使用思维导图:(建议保存打印思维导图)

1.知识盘点:所学知识点通过大脑首尾因效应,每天晚上复盘知识点,第二天早上再复盘,持续维持记忆高峰。思维导图比翻书有趣也更快。

2.查漏补缺:复习知识点时,遇到不熟悉的不会的不理解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标注符号,找老师解决知识点问题,重点复习。

3.错题处理:遇到错题,分析错题,分析自己错的根源在哪里,找出来错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进行标注,每错一次标注一次,有可能同一个知识点会标注多次。再进行复习时,明确知道自己的误区盲区在哪里,自己的失分点在哪里,解决了,分数就上来了。

热爱思维导图,擅长思维导图,愿与你分享所有与思维导图有关的一切!文章来源:公众号贱贱的贱老师

思维导图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与负数

1正数和负数的定义

(1)正数:像4,1.8%,3.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像-3,-2.7%,-4.5,-1.2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负)的数叫做负数.

判断正数和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还是负,如+(-3)不是正数,-(-1)不是负数.

(3)数0的认识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m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4)正、负数的识别方法

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的数是正数,带“-”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例如:a0时,a表示正数,-a表示负数;a0时,a表示负数,-a表示正数;a≥0时,a表示非负数。

“2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当已知一个量用正数表示时,与其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表示;反之,亦然.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述

描述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语一般是一对反义词,如上升与下降、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收入与支出等.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一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应用价值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 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欣赏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1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2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3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4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5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6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7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8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相关文章:

1. 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

2.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

3. 7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思维导图

4. 7年级数学的思维导图

5. 思维导图作图规则和绘制方法详解

6. 7年级上语文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即若a0,b0,则 a+b=+(|a|+|b|);

若a0,b0,则a+b=-(|a|+|b|).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即若a0,b0,且|a||b|时,则a+b=+(|a|-|b|);

若a0,b0,且|a||b|时,则a+b=-(|b|-|a|).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2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理数减法法则也可以表示成a-b=a+(-b).例如:(-3)-(-2)=(-3)+(+2)=-1.

对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应先转化为加法,再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于是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使用思维导图:(建议保存打印思维导图)

知识盘点:所学知识点通过大脑首尾因效应,每天晚上复盘知识点,第二天早上再复盘,持续维持记忆高峰。思维导图比翻书有趣也更快。

查漏补缺:复习知识点时,遇到不熟悉的不会的不理解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标注符号,找老师解决知识点问题,重点复习。

错题处理:遇到错题,分析错题,分析自己错的根源在哪里,找出来错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进行标注,每错一次标注一次,有可能同一个知识点会标注多次。再进行复习时,明确知道自己的误区盲区在哪里,自己的失分点在哪里,解决了,分数就上来了。

贱老师公众号:贱贱的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