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易经中最高境界的一句话)

2023-03-06 7:24:52 密语知识 思思

成语: 厚德载物

发音:hòu dé zài wù

释义: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意义是一样的,故大家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使用。

易经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易经的最高境界是无咎。

易经中说明趋吉避凶是人之常情,却未必成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和意义。《易经》所追求的实则是无咎,而非大吉大利。因为有得必有失,大吉大利与凶险祸患是一体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人们,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相倚,不断变化的,只有无咎,才是永恒。

《周易·系辞下传》中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才叫做无咎。无咎才是《易经》指导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传》。谁人无过错,只是大小而已。无咎的状态不是不犯错误,而恰恰是犯了错误以后,能够及时反省和改正。《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称赞爱徒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重复犯错误,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周易》上同样说,“震无咎者存乎悔”。要达到无咎的状态,必然要善于反思悔过,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反思悔过是改过的前提,一个人在内心贞正的反思、悔过,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正。

要真正达到无咎,就要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来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毛病。

易经的最高境界

易经的最高境界就是通情明理,明辨是非,智慧高超

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智慧处理,不用占卜就能准确预知事情未来走向,并作出准确的应对

怎么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好像是《易经》里的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解 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

[编辑本段][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小学问,大智慧

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总是想要通过占卜算卦来预知未来,希望能够借此逢凶化吉,催吉避凶。古时候就连君王在做重大决定(军事)的时候,也希望从占卜中能够得到启示。

众所周知,研习《易经》的人中,都口口相传一句话,叫“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说起来,“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这句话来头不小。

一句来自于儒家开山祖师爷至圣先师——孔子,一句来自战国末期儒家的扛把子——荀子。

孔子晚年为了读易,韦编三绝,最后作十翼,曾经高度赞扬《易经》,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易经是我国上古先贤和圣人们,经过对宇宙天地极深的思考和研究而产生的一门学问。

反而荀子呢,虽然是没留下他读易的记载,但在他的著作中很多观点来自于《易经》,甚至多次直接引用,可见荀子对《易经》至少也是熟读多遍。

《易经》既然作为一部含有占卜成分的书,为什么反而说读懂《易》的人,反而不占卜呢?

这句话似乎有些不合道理,如果一个人善于占卜,他完全可以靠着预测,抢先一步抢占无数先机,谋取无尽利益,没有理由不去占卜。

是这样的两位儒家大师,在精研《易经》后却提出不占不卜,自然有其道理。

“善易者不卜”其实说的是一种境界,而且是易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指的是,你学会了易学,自然通晓天地万物运行规律,读懂了易经悟透了天机人道地脉,自然知晓事物的来龙去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去占卜吗?遇到事情根本就不用去占卜,善易者,对万事万物了如指掌,为何还多此一举去进行占卜。

易学专注于天行法则,地行法则,万物之行法则。天的本质就是时间,地的本质就是空间。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曰宙。祖先仅仅留下《易经》这本记载有祖先智慧的著作。《易经》就是西伯姬昌根据祖先的智慧,编撰的卜筮著作。

《易经》的真正内涵在于教导人们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此达到符合人们要求的结果。那些把易经研究透彻的人,心里已经明白这世间万事万物一切皆有定数,是强求不来的。何必需要占卜呢? 

人生也是如此。若是今天占卜到出门要摔跤,那么你可能为了避免要摔跤,那就干脆不出门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的。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若是一切都明明白白的,那人生岂不是索然无味。

比如:经商的人,逢事必去卜一卜,养成逢事必占卜的习惯而失去了自己基本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要知道做生意不去认真进行市场调研,不去针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而完全听信占卜结果。这本来就违反了易经的根本。与其通过占卜来让自己预知后事,还不如亲身去经历的好。

所谓占卜,其目的就是为了趋吉避凶,而当你想要趋吉避凶时,自私的意念已经存在——意念一旦产生,也就意味着吉凶开始出现。因为有私念存在,占卜也没有用——而且不但不准,想不通的还很容易“误导”。

其实,孔子所说的善易者不卜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圣人的关怀。我们一定要明白孔子话的体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