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在摩斯密码的认知上达成一个共识是,它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高端的操作,相反这是一种极其务实而有效的信息传达方式。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聚会上,想提醒一个朋友衣服拉链开了,但当众告诉TA又可能会让TA难堪,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你打开手机给TA发一条微信。
但摩斯密码的发明,其实最开始并不是为了秘密传达消息,而是更务实的为了解决“如何更快速的传达消息”。
它的发明人摩尔斯是一名美国画家。1825年的2月他正在纽约出差,不料他太太病重,家人在2月7号的时候写了一封信给他,他三天后收到的时候,太太已经去世了。
当时已经19世纪了,信息竟然跑得还没有一匹马快。这种无力的悲痛促使他后来在“电磁信号可以实现超长距离传输”的特性中受到启发,最终发明了电报和摩斯密码。
摩斯密码的发明过程也很有趣,最开始他的方案是,发送一个数字,用点击和停顿来区别。
比如:“·· ···· ····”表示244,然后每个英语单词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为此,莫尔斯的助手阿尔弗雷德·韦尔还研发出了一种杠杆电键。也就是我们常常在二战片里面看到的用来发电码的按键。这种杠杆电键就可以用来实现“开”和“关”的操作,也就是电脉冲的传播。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但后来摩尔斯发现这种电报传输成本很高。也就是说,每一次“开”和“关”都是钱,而且电线还很昂贵。而现在这样的编码系统实在是效率太低了,因为十分复杂,所以电报员就需要每一次都进行查表,这无形中又提高了人力成本。
于是他们想到了直接对字母进行编码的方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摩斯密码:
点信号“·”:开关短时间闭合,听起来更像是短音的“滴”;
长信号“-”:开关长时间闭合,听起来更像是长音的“嗒”。
也就有了这张千秋万代的摩斯密码表。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摩尔斯的助手阿尔弗雷德·韦尔,就是之前发明了杠杆按键的那个人,他专门去了一趟当地的报社,查看了他们使用的铅字盘,并且观察了在报纸印刷中使用的字母的频率,发现了12000个E,9000个T………200个Z。
于是在摩斯密码中,日常在单词中高频出现的字母,编码就会更简洁。
后来摩尔斯发现,电信号在长距离的传输中是会衰减的,所以他又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明了中继器来增强信号。
当编码系统和长距离传输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摩斯密码理所当然的被应用在了战时。
古时候战时传递军情,要么靠狼烟,要么靠快马驿站。与这些手段比起来,摩斯密码的优势不光是更先进,同时也更靠谱也更容易被复制传播。
有些人觉得摩斯密码在很多战争、谍战或者卧底电影中出现是装逼,其实是因为他们不够了解真实的世界。
《风声》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小说,是一部典型的谍战片。电影里核心剧情就是在一个被严密监视的空间里,如何将关键情报传递出去的故事。
于是,这份藏有关键信息的密码,被分别藏在了香烟里,张涵予嘶吼的唱腔里,和周迅赴死前的衣缝针脚里。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这部剧的核心就在这个捉迷藏的过程,要知道在严密监视的密闭环境里,即便是眼神的接触都有可能暴露秘密,而导致的后果可能是大批革命志士的牺牲。
在这个的剧情设置的推动下,当周迅最后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将关键消息缝在了衣缝里送出去的时候,当张涵予在多年后告诉李冰冰“只有尸体才能离开那里,所以她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当做传递情报的载体”时,你还会觉得这样的剧情是为了装逼吗?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无间道》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港片的类型片里的一座高峰。拿今天讨论的主题来说吧,这么多电影中有摩斯密码的桥段,但说到最惊心动魄,还是得提到陈永仁给黄志成传送情报的那场戏,前前后后有三分钟,有人形容为“在无声中爆裂,在静默里喷张”一点都不过分。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在电影营造的那个氛围里,在残忍而狡诈的黑帮中,就连呼吸都是错误的,眼神的飘忽都会被识破身份。请大家回想下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梁朝伟轻微敲击的手指,是不是在那几分钟里,让你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一口?
像《使徒行者2》出现的摩斯密码,是装逼还是剧情需要?
电影中梁朝伟就是用这只受伤的手,在窗框上敲击的摩斯密码。
现实生活中,这类剧情不太可能发生,除非是迫不得已情形下的最终一博。真实故事改写的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诗仙李白在间谍贴身时传出最终的明码电文“再见了,同志们”。
可是,做为一个碟战情治工作人员,无论是明码或是加密的电文,一切正常情形下都不容易当敌正对面或真实身份未知的人做出这类致命性的行为,就算是一个下意识的姿势。周边只需有一个行内人发觉你一个无意间的手指尖出现异常,不仅仅是传送者,包含接受者也得一起完蛋了,压根无需是否懂沟通交流的内容。长期收取和发送电文的报务员无名指和中拇指都是会产生死皮,好干部握着手就了解是否有。
再聊,在众目睽睽下,你不太可能用加密的电文与另一方联络,没有几个人可以把逐层加密的密码本统统背熟,放到脑中,这类作法也是情报工作所不允许的,一旦被俘虏会导致我方全部登陆密码系统软件彻底无密可谈。假如附近有敌另一方很技术专业的专业人士,你用明码沟通交流的手指尖姿势会被敌另一方的专业人士不露声色所有接纳。而加密的电文,在短期内内基本上让沟通交流另一方难以搞清楚。
电视连续剧《暗算》是柳云龙的著作,三段小故事之一是阿炳监听(收发报)信号,之二是黄依依破译。从这儿看,二者关联但又分别单独,收取和发送报务员只了解把0—9数据按广播电台接受发频率开展收与发,并不了解电文内容。而电文内容的加密破译和破译由别人或单位来进行。电文等级越高,逐层加密的电文会难破译,即便出色的译电员或机要员也必须依靠密码本才可以破译,并产生文本。
作为一般沟通交流的摩斯码,基本上以26个英文英文字母和0—9数据转换成点与划(嘀嗒嘀嗒)构成,假如用这类方式,只需是稍有摩斯码基本常识的就了解明码通信的内容,港台电影《无间道》中的梁朝伟与警察联络便是此方式,但梁朝伟是摩斯码盲发(无音,本身没法监视),全凭直觉,务必一气呵成难度系数很大。在一定范畴以内,只需有一个无线通信爱好者在这个频率上接到,电文全曝露,梁朝伟就会有祸端。
如今摩斯码传真基本上撤出了政冶国防商业服务通信,但全球也有许多无线通信爱好者在应用,要不是加密的电文,全部频率基本上全是无密可谈,即便是简易的加密,针对这种爱好者而言,破译易如反掌,不必认为全国各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闲来无事,这儿的数据量非常大的。
所以说,别欺骗观众们,观众们也别当真,总会有行内人。土匪窝的暗语,杨子荣也会不是吗!
在电影无间道1中,梁朝伟是通过摩斯电码传递消息给警察的,谍战剧里经常会用的,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描述,比如敲一下表示安全,两下表示危险,实际上复杂很多,敲的都是数字,每串数字代表一个汉字,连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也很喜欢《无间道1》这部电影。
《无间道》主演梁朝伟,刘德华,曾志伟,黄秋生,余文乐,杜汶泽,陈冠希
意思就是告诉刘德华,自己知道他的身份了。
因为梁朝伟看到黄SIR和卧底的联系方式,敲电话先是确认是不是当晚麻雀行动的那张牌,并告诉对方“黄SIR信任我,临死前让我知道了你们之间的联系方式,请你相信我”。
剧情:
《无间道》是寰亚电影发行公司于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刘伟强、麦兆辉执导,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等主演。
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经过一场激烈的角斗,他们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
2003年,该片获得了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