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你将会在 50 英镑钞票上看到下面这位角色:
对,没错,他就是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都会提到的知名人物——艾伦 · 麦席森 · 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现代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大英帝国荣誉勋章获得者。总之,荣誉很多,贡献很大,是一名伟人。
2019年7月15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在新版50英镑上使用新的人物肖像,以此表达对这位天才计算机科学家的崇高敬意。
2015年,以图灵为原型的电影《模仿游戏》,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在影片《模仿游戏》中,图灵与同事为了破解德军的恩尼格码密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最终排除万难取得成功,扭转二战战局,让观影者动容。
然而在影片的最后以这样一句话结尾:“在接受了一年的官方授权荷尔蒙疗法后,1954年,艾伦·图灵自杀。”让无数人唏嘘感叹。
事实上,图灵的人生比他被赋予的标签要丰富得多。他充满谜团的死亡也并不能令人信服地用同性恋殉道者的故事来解释。
2020年6月23日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祖师爷-——图灵的108年诞辰。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回顾图灵的一生、成就与贡献以及给教育工作者的启发,致敬图灵诞辰108周年。
人工智能的历史饱经沧桑,作为人工智能的开山鼻祖,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图灵提出的图灵机模型和图灵测试了。
作为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图灵每天的日常就是算题,终于,有一天他顿悟了: 人算不如天算,要是有机器人帮忙算就好了。
1936年,图灵在《可计算数字及其在判断性问题中的应用》 中构想出了后来被世人称为“通用图灵机”的抽象设备,包含了数据、指令和程序的基本思想,后来第一台计算机就是在这个模型基础上研制出来的。
这个抽象模型阐明了通用计算机原理,想象这种设备拥有无限的内存,能够同时存储程序和数据;它还包括一个在内存上以一个符号为单位前后移动的扫描器,用于读取信息及写入额外的符号。
简单说,就是模仿人的计算方式:
这个机器的每一种基本行为都十分简单,比如“识别扫描器所处位置的符号”,“写入‘1’”或是“向左移动一个位置”。但当大量类似的基本行为联结在一起,结果就会变得复杂。虽然结构简单,但一台通用图灵机足以执行今天最强大的计算机能够完成的任何任务。
图灵觉得,按照这个思路,机器可以取代人。
1950 年,图灵在他的开创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要解决”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并将其转换为 “机器能做人类(作为会思考的实体)做的事吗?”,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尝试定义「智能」。即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消除人类和机器智能之间的模糊性:
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直至今天,“图灵测试”也是衡量AI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尺,研究者们乐此不疲地尝尽方法以试图通过测试。可以说,这七十年前提出的思想实验对当今人工智能领域依然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论文中,图灵也建议,与其让机器模拟成年人的心智,不如让机器模拟儿童的心智,并用一系列教育手段让机器学习智能。
图灵测试还启发了后续的一些互联网应用,如验证码应用——用于检验登录用户是人类还是自动化程序。图灵测试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因为它规避了我们对智能的定义中可能包含的极其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
图灵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扮演的伟大先行者角色,以及留给后人的启蒙式突破成果,也是他至今仍闻名世界、广受赞誉的重要原因。
图灵在计算理论上的贡献就不必说了,邱奇图灵论题,图灵机,停机问题等等。图灵的头衔也有很多,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跑步者,甚至差点站上了奥运会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图灵曾协助英国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谜”(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30岁左右的图灵,使用刚刚研制出来的计算机,用他的算法,破译了希特勒的情报,使得二战提前两年结束,他一个人就减少了1400万人的死亡,这真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战争奇迹。 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图灵是二战最大的功臣。
1966年,在图灵去世之后,美国计算机协会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设立“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图灵奖对获奖条件要求极高,评奖程序又是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因此有 “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之称。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行长 Mark Carney 评价:“艾伦·图灵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工作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以及战争英雄,图灵的贡献深远且具开创性。他是一位巨人,现在很多人都站在他的肩膀上。
虽然图灵生前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依然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迫害。这么伟大的人物只活了42岁。
一方面,图灵是大家羡慕的天才儿童,1912年出生在英国富人阶级家庭的图灵,一直享受着良好的贵族教育,小小年纪就拿到了一手好牌。
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分,在三四岁的时候自己学会了阅读,特别喜欢数字和智力游戏,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尤其酷爱足球,还是一名天赋异禀的马拉松跑者。
少年时的他,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数学水平和科学理解力,年仅15岁就通晓爱因斯坦理论,并且运用那深奥的理论,独立推导力学定律。
另一方面,图灵有着天才相似的童年,幼年性格孤僻,常遭受欺凌,长大以后性格内向,为人偏执,因为种种经历对同性有着超出常人的感情。
图灵小时候有口吃,直到4岁才被养父母收养,上学之后口吃更严重。在那段日子里,任何一个需要正常社交的地方,图灵都因为口吃而倍受困扰。他本可以在学习上表现优异而弥补自己的不足,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在数学上,他才表现出一些智力天赋的端倪。
在舍伯恩,阿兰没能与其他男孩打成一片。他害羞、孤独,似乎总是衣衫不整、墨迹斑斑。“他的所有特征都容易成为笑柄,尤其是他那害羞、犹豫、尖细的声音——不完全是口吃,而是吞吞吐吐,就像在等待一个复杂的程序将他的想法转化成人类语言一样。”
最好的朋友克里斯托弗总是第一时间解救安抚他、矢志不渝支持他,图灵逐渐对他产生超越友情的同性之爱和依赖,以至于不久后克里斯托弗因重病去世后图灵几近崩溃而更加封闭自我。
而图灵从事信息学研究,也是克里斯朵夫的缘故。当时图灵觉得人们说话就像加密了一样,他永远都猜不对对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他属于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人,为此还十分苦恼。克里斯朵夫就把自己在看的一本密码学理论书推荐给了他。
破译密码多年后,1952年,英国政府对图灵同性恋取向定罪,为保住以他的挚爱克里斯托弗命名的计算机,他接受了注射雌激素的化学阉割,1954 年,最终在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下选择吃下含氯化氢苹果终结了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年仅42岁。
2009年,在超过3万人的签名请愿下,英国首相布朗向全国人民正式颁布对图灵的道歉。2013 年,图灵出生百年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告了对图灵“严重猥亵”罪的赦免。这位被历史亏待的人,终于等来了被公正评价的那天。
在《模仿游戏》的最后二十分钟,在审讯室里,面对着探长的图灵说出该剧的题眼: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人是有不同想法的,机器则不是。你爱草莓,我讨厌滑冰,你喜欢看书,我对花粉过敏.....
图灵这番话,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人与机器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自我意识、情感和个性的自由与多元化,我们要做到的是因材施教,尊重、理解、平等、包容的个性化教育,而不是人云亦云、党同伐异、对不同于常人的少数派施以冷漠残酷的对待。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挖掘孩子的潜能与天赋,即使无法成为天才,也能一生受益、健康正常地成长,甚至很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谨记的。 在图灵108周年诞辰之际,谨用此文纪念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图灵。
影片拥有一个让所有电影人看了都为之心动的绝好题材。阿兰·图灵的传奇人生,以及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诸多特质,都天然地构成了一部好戏所应有的诸多因素。阿兰·图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图灵机的发明人,被誉为AI(人工智能)之父及计算机之父。他最早发明的能进行逻辑运算的计算机帮助盟军破解了德国人的英格玛密码机,为盟军取得二战胜利功不可没。当然,他还是个著名的同性恋,因为不容于社会被强行化学阉割。后又因为吃了浸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据说乔布斯苹果公司的灵感便来源于此。
就阿兰·图灵的故事而言,首先他是个天才的科学家,计算机学科的奠基人,仅此一点就已经是一部相当有料的传记故事了,再加上他另一个著名的同性恋身份,被当时的世俗社会所不容所糟受的迫害更为他的悲剧故事锦上添花。更重要的,他还破解了二战时德国的英格玛密码机,为英国的军情六处工作过……科学天才、著名同性恋、神秘间谍,诸多身份让阿兰·图灵的故事充满了悲情和悬念。难怪在2011年好莱坞评选的未拍摄的最优秀剧本中,本片剧本排名第一。
只可惜《美丽心灵》珠玉在前,又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纵使阿兰·图灵的故事再精彩,要取得《美丽心灵》当年的成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两个故事确有很多类同之处,两部影片都是关于天才数学家的故事,而且都患有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约翰·纳什有妄想症,阿兰·图灵是个同性恋;纳什妄想自己一直为军方破译密码,而图灵确实在为军方破译密码;纳什和图灵都在很年轻时就完成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科学成就,而他们的成就又都在很晚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且发扬光大。将两部影片相对照,《美丽心灵》着重演绎了纳什的妄想症故事,由此为一部普通的传记影片增加了诸多悬疑成份,你可以说影片的悬疑气质多多少少遮盖了影片作为传记电影的严肃性,但不可否认,影片在忠于真实故事的情况下确实将纳什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我们甚至忽略了纳什患病的痛苦以至于沉浸于影片所营造的解谜氛围中。虽然图灵的故事在悬疑性上比纳什的故事不知强出多少倍,但在影片的整体观感上,《模仿游戏》的悬疑精彩程度并不比《美丽心灵》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导演对于故事的掌控能力的问题,莫腾·泰杜姆在玩弄剧情上的功夫是无法与朗·霍华德相抗衡的。但并不能说《模仿游戏》的可看性就弱于《美丽心灵》,前者更具有英国片的稳重特质,不夸张,不卖弄,让悬念暗流涌动,完全不似好莱坞的浮夸气质。
虽然图灵的真实故事远远比纳什的精彩,但我们仍可看到导演在剧情方面的力不从心。影片虚构了一个酒吧的场景,让图灵在未婚妻闺蜜的身上找到了破解英格玛密码的灵感,这个桥断跟《美丽心灵》中纳什从美女身上获得纳什均衡的灵感如出一辙。不管是否抄袭,不知有意无意,前者珠玉在前,导演都应该避免相似桥断的产生,而这种生涩的模仿并不能成为“模仿游戏”的戒口。
再者,影片基于史实拍摄,但导演为了增加戏剧性却作出了很多有违史实的情节设置。在当时的布莱切利园,各部门完全分开,当时的苏联间谍确实存在,但跟图灵并不属于一个部门,图灵压根儿可能都没见过这个苏联间谍,更谈不上如影片所讲,图灵跟苏联间谍作了一个交易,图灵帮助隐瞒同事的间谍身份,而同事则隐瞒他的同性恋身份。可以说,这个无中生有的虚构情节是导演所强加于影片,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影片的悬疑程度。但另一方面却对阿兰·图灵本人造成了一定的曲解,甚至可以说是人身污辱。因为真实的图灵是一个极其勇敢又勇于担当的人,他并没有特意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在1950年代因性侵向问题受审时,他明知自己将要受刑,却在所写的陈诉材料中对于性细节露骨而直接。对于同性恋身份,真实的图灵并不似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软弱,更何况隐瞒苏联间谍的事实等同于叛国罪,现实中的图灵真有那么胆小吗?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对图灵是一种污蔑。而更可笑的是,影片中的图灵团队居然在破解密码之余居然代替军方处理德军密电,一群科学家居然可以决定哪条密电可以上报,哪条不报,甚至跟军情六处一起代替军方作出战略布局。更可笑的是军情六处的长官居然对图灵说“你终于成了我一直期待的那个人”硬生生地将一个科学天才演绎成了007。稍有常识的人也会知道这段有违史实了。
电影对史实的合理演绎是可以的,但影片有些地方确实显得夸张了些。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冲突而对史实的歪曲为影片减分不少。不过也有些相当出彩的虚构情节,比如将图灵的计算机命名为“克里斯托弗”由此勾连出图灵对初恋男友的思念。
无论如何,在成片上看起来,影片都是上成之作,尤其突出的是影片齐头并进的三条故事线,互为应照避免了单线叙事的乏味也为我们较为完整地演绎了图灵的一生。再就是影片的表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图灵,既天才霸道,又呆萌可怜,较快的语速加上略微口吃的毛病将图灵的性格描画得丝丝入扣。
能获得这么多奥斯卡提名,相信《模仿游戏》这部电影一定很精彩!
电影《模仿游戏》相关推荐: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德国即将启动入侵英国本土,英国军情局在伦敦郊外的布雷奇利庄园设立了密码破译中心。在这里,有数百名工作人员参与破译德国军事行动的绝密情报。而这所庄园以及破译工作,同样也被英国政府列为最高机密,其代号就是"超级机密"。
正在英国人毫无头绪时,1938年,一位犹太人向英国情报人员透露,他曾是"艾尼格玛"的设计人员之一。英国人经过仔细甄别后,相信了他。这位犹太人真的复制出了一台"艾尼格玛"密码机,按照英国人的说法,这是仿制工程的奇迹,而这的确帮了英国人的大忙。
然而在1939年夏秋之际,德国人又改进了原先的密码机,复制品由此失去了效能,英国再次陷入困境。但波兰情报部门又出手解救了英国人。作为英国的盟国,波兰人将他们数年来对德国密码机的研究成果乃至新的密码机样机、已解密机器悉数交给了英国人。
仅仅一个星期后,纳粹军队就开进了波兰。这让英国密码破译专家诺克斯感动不已,他说:"波兰此举,就像一名古代的骑士在倒下之前,将手中的利剑递给了战友。"
在布雷奇利庄园,除了诺克斯这位破译界名宿,还有一位数学界奇才——图灵。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战后依靠对密码机的研究成果,他成了开创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先驱者之一。
首先,他们从研制能模仿或能解释德国国防军每一个"哑谜"方式的机器入手,从而能推出所有德军主要司令部日日夜夜、成年累月发布命令时经常变换的编码程序。经过艰难攻关,英国人终于制成了具有上述功能的机器,将之命名为"炸弹"。
1939年底,"炸弹"破译出了德国密码,英国人欣喜若狂。从此,德军的秘密计划和行动方案,源源不断地从布雷奇利庄园传到军情六处孟席斯上校手中,再直接交到丘吉尔的案头。事实上,德军在"二战"期间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没能瞒得过英国人,只不过英国人将情报来源一直掩饰得很好,始终没有引起对手的怀疑。
1940年7月2日,希特勒发布了第一组"海狮"作战计划,也即英国本土登陆作战计划。战役一开始,丘吉尔和空军参谋部就通过"超级机密"了解到德国空军的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的计划。
针对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要求夺取制空权的指令,英国皇家空军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方案。由于英国空军的飞机数量没有德国多,所以只能在适当时间、适当地方和适当高度,集中战斗机中队及主要防御力量,对付敌人的主攻力量。依赖预警雷达及破译的德国军事情报,英国皇家空军总能掐着纳粹空军到达的时刻精准升空拦截,而不需要时时空中巡逻防备德军突袭——英国空军由此大大减少了飞行员体力消耗及汽油等战略物资消耗。
1940年8月13日,苏塞克斯和肯特上空,80架德军"道尼尔 17"轰炸机群,以及更多数量的"容克 88"俯冲轰炸机,飞往不列颠腹地及海岸线执行轰炸任务。由于天空浓云密布,德军护航战斗机无法按计划起飞,轰炸机只好单独出击。
英国空军司令部事先已知晓德军行动计划,当在雷达上发现德国飞机后,立即启动早已就绪的作战方案……这次交锋,德国空军共损失飞机47架,另有80多架被击伤,而英国空军仅损失飞机13架。
揭秘二战密码破译机: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二战时期,英国情报人员成功破译德国纳粹军方的“谜团” (Enigma)密码,战争因此提前两年结束。不过,密码破译的实际操作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不少小说、电影就是以“谜团”密码的破译为主题的。
一批二战老兵花费14年心血,复制了破译“谜团”密码的解码机,揭开了这个谜团。这是1945年欧战胜利后的首次类似展览。
这一排排的银灰色拨号盘和红色电线看上去更像是电话局里面的设备。但这其实是“图灵甜点”(Turing Bombe)密码破译机的内部构造。二战期间,“图灵甜点”解码机每天可以破译3000条纳粹“谜团”密码。英国情报部门曾拥有210台这种像书架一样的解码机,使英国军方提前知晓希特勒的行动计划,将二战结束时间提前了两年。
出于安全考虑,二战后丘吉尔下令将所有“图灵甜点”解码机全部销毁。原装的解码器全部被拆卸,也没有设计草稿留存下来。这台“图灵甜点”解码机是由60名志愿者复制而成,日前刚刚揭开神秘面纱。威伦斯·鲁斯·博尼和吉恩·瓦伦蒂诺这些以前的密码破译人员重返曾经工作的地方布勒特彻里庄园(Bletchley Park),参加一个聚会。
二战高峰时期,大约有一万人在布勒特彻里园工作,大部分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女成员。现年82岁的简·瓦伦泰(Jean Valentine)当年在布勒特彻里园工作,她形容这些机器“美妙地运作”,但是响声就像“很多织布机一样”。当时,英国首相邱吉尔赞扬这些妇女谨慎,是“下金蛋却不咯咯叫的鹅”。
纳粹的“谜团”密码让英国和波兰的的解码专家头痛不已,因为当中有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组合和变换。二战初期,解码专家使用波兰的解码器破译密码。但是后来图灵和韦尔什曼重新设计,让这些解码器每天可以破译敌方三千条密码。据信,由于这些破译工作的显著成效,帮助盟军在多场战役中击败纳粹德军,从而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图灵甜点”(Turing Bombe)是由英国杰出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发明的,用一种增强叠层塑料制作。通过158万亿个密码组合,这台解码机可以揭开看似随意实则复杂、每天变换的纳粹“谜团”密码。解码机外形像是打字机,通过三四个旋转轮拼凑字母。通常情况下,操作人员是不可能看到“图灵甜点”解码机的内部构造的。
如图所示,右侧的一扇墙其实是铰链门,里面放满了电子电路,左侧一扇墙则是“图灵甜点”的机械部分。五颜六色的正方形是电阻器,一圈圈的红色金属丝则是电路。当时,由杰出的数学家、思想家等各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密码破译小组会收到数百个纳粹密码,从中“猜出”大概意思或纯文本。
他们将这些“复制品”交给威伦斯所在小组,由她们将其输入“图灵甜点”解码机的字母表轮盘。通过对比检查各种排列,这些资料有帮于解析密码的真正含义。一般情况下,“图灵甜点”可以在大约11分钟里找出正确的意思。解码完成后,房间的铃声会响起,威伦斯小组将其交给密码破译人员。
“图灵甜点”解码机取名于一款称为“Bomba”的波兰早期密码破译机,每一台都有自己的代号,刻在木匾上。这台复制品的代号为“凤凰”
在布莱切利园中,德国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一直被认为是最难以破解的。
德国海军历来极其重视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保密性,就是他们率先使用了恩尼格玛机来加密。而且,德国海军还频繁地在结构和操作方式上对恩尼格玛机进行改进,以确保它无懈可击、牢不可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陆军和空军将恩尼格玛机的转子从3个增加到了5个,而德国海军则是继续增加到了7个,最后更是丧心病狂的增加到了8个。
而且,德国海军还使用了与陆军及空军不一样的新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增加“密钥手册”,规定每天0点更新初始参数。
(a)选择8个转子中的3个并规定其基左中右位置;
(b)设定各转子的内外轮之间的相对位置;
(c)设定接线板上的10对接线;
(d)设定3个转子的初始位置。
二、采用“双字替换表”
(a)发报前,先从密钥手册中选3个字母,比如ABC,作为密钥,然后把恩尼格玛机的3个转子调到当天规定的初始位置,输入ABC,假设得到FTN,再把转子调到FTN的位置,开始加密正式电文;
(b)再从密钥手册中选另一组字母,比如XYZ,在XYZ的左边和密钥ABC的右边任意增加一个字母,比如P、Q,列成两行,上下对齐。
P X Y Z
A B C Q
(c)根据当天有效的“双字替换表”把各列的字母对PA、XB、YC、ZQ分别替换,比如替换成IS、OW、MD、UV;
(d)发送电报时,把这4对字母加在正式密文的首尾;
(e)对方接收到电报后,先对4对字母反向操作,得到3个字母ABC,再得到FTN,然后开始解密正文。
这样一来,原来重复加密3个字母密钥的操作就不存在了,以致雷杰夫斯基发明的破解方法完全失效。
在图灵来到布莱切利园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海军的密码是无法破译的,因此没有人愿意为它浪费时间。图灵到来之后,发明了基于crib方法的“炸弹”机,理论上是可以对德国海军的密码进行破译的,但由于早期的“炸弹”机性能过低,所以破解的效率极为低下。
当时德国的U-潜艇正在严重威胁盟军的大西洋生命线,寻找有效的破解德国海军密码的方法变得刻不容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研究,图灵终于发明了基于贝叶斯统计原理的“班布里方法”,能够有效破解德国海军的恩尼格玛机。
班布里方法基于语言学中的一个统计事实:把任意两段文字拿来排成行上下对齐进行比较,查看其中有多少对字母是相同的;当这两段文字属于同一编码系统时出现相同字母对的概率,明显高于当它们不属于同一编码系统时的相应概率。
基于这个原理,图灵找到了破解德国海军恩尼格玛机的途径。不过图灵所用的方法包含了大量数学理论,过程也相当繁琐,这里就不详细表述了,我们只说一下图灵的大致思路。
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大量的电文头尾的明文字母,部分甚至完全破解“双字替换表”,从而获得电文密钥;
其次,用班布里方法,确定右边转子是8个转子中的哪一个;
再次,重复使用班布里方法,进一步确定中间转子是哪一个;
最后,用“炸弹”机破解全部密文。
这个步骤被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图灵就这样搞定了最高级别的德国海军恩尼格玛机。
1940年5月8日,用班布里方法破解德国海军密码首次获得成功。以后的三年里,此方法结合“炸弹”机成为英国破解德国海军密码的主要手段,为盟军重创德国U-潜艇舰队、守住大西洋生命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破解之后,盟军全年被击沉船只的吨位下降了60%;而德军潜艇的损失率,从破译前的不到7%,猛增到50%。
更多文章:
密码那些事儿|(二十)破解恩尼格玛机的图灵方法
密码那些事儿|(十九)在人性与规则中找寻漏洞
密码那些事儿|(十八)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七)年轻数学家首次破解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六)二战中大放异彩的“超级情报”
密码那些事儿|(十五)坚持就是胜利——初代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四)古典密码的巅峰——恩尼格玛机
密码那些事儿|(十三)尴尬的维吉尼亚3.0
密码那些事儿|(十二)短命的维吉尼亚2.0
密码那些事儿|(十一)南北战争时的维吉尼亚密码较量
密码那些事儿|(十)“钥匙”打开维吉尼亚的锁
本人是官方授权会员推广专员,点击 会员专属通道 成为会员,您将会获得钻奖励及诸多权益!
《钻奖励调整公告》
《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是由莫腾·泰杜姆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破译德国密码系统Enigma,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
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1954)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
图灵的一生简述如下: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52年,英国政府对图灵的同性恋取向定罪,随后图灵接受化学阉割(雌激素注射)。1954年6月7日,图灵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中毒身亡,享年41岁。2013年12月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模仿游戏》于2014年上映。
《模仿游戏》作为传记电影,和《美丽心灵》(2001)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可以说是英国版的《美丽心灵》。相同的地方有:男主都是数学天才,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男主都不善言辞和处理人际关系,被同学、同事嘲笑、抵制和欺负;男主都被认为有病,被强制药物治疗;男主时刻都在想着破解难题,灵感都来自于酒吧的闲聊,图灵想到了破解英格玛的关键,即利用重复出现的词语来减少运算量,而纳什(《美丽心灵》男主)想到了博弈论。
图灵和纳什都有一个漂亮的女主的陪伴,不同的是纳什和女主结婚生子,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一生;而图灵没有和女主在一起,即便女主不介意图灵是同性恋,她觉得他们的相互理解和精神交流,已经好过了大部分婚姻,可是图灵还是选择了放弃,为了让女主可以拥有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这种放弃也是爱吧。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国是输给了一段同性爱情。图灵命名自己创造的破解英格玛的机器为克里斯托弗,正是这台倾注了爱的机器,成功破解了德国的密码系统。爱情没有性别的差异,同性之间也存在爱情,就如图灵和克里斯托弗(图灵的中学男同学)之间,可悲的是时代不允许,最终导致了图灵英年早逝。由于研究结果在二战后还保密了五十年,他的档案是空的, 所以图灵是在默默无闻中死去的,死的时候还背负着同性恋的污名,忍受着化学阉割的痛苦,实在太惨了 。
由于与众不同,天才其实非常孤独和痛苦,因此天才也需要鼓励和支持。整部电影多次重现的名句是: 有时候,被世人遗弃的人,才能成就别人想像不到的大事(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
天才其实非常羡慕普通人的幸福。图灵摸着女主手上的钻石戒指,无限羡慕,这时女主已经结婚,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而孤身一人的图灵因为药物治疗,连笔都抓不稳。图灵的成就归全人类,他自己得到的并不多,付出的代价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天才伟大之处,图灵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怀念。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没有尼采的天才,也没有尼采的痛苦。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天才还是平庸,但 上帝的分配很公平,天才有高贵的痛苦,凡人有平庸的幸福, 因此我们无需抱怨,珍惜现在的一切,尽力而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