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密码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艾伦·图灵(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就是其中之一。破解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亚历山大(马修·古迪饰)为首的组员和领导的排斥,幸而军情六局局长斯图尔特·孟席斯(马克·斯特朗饰)帮助他立项研究破译密码的机器,而图灵则变成了负责人,并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克拉克(凯拉·奈特莉饰)开始艰难的工作。琼很快就迷上了图灵,由于她的帮助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了德军密码。图灵一度与琼订婚,但却隐瞒了一个秘密,因为这个秘密他最终遭受到非人的待遇……
如今,电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也成为了人类发展历程的小小缩影。
而提到人工智能,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以及计算机逻辑的奠基人艾伦·图灵
由《艾伦·图灵传》改编的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讲述了数学天才图灵主动来到政府并自荐参与对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的秘密破解工作,而破解后因性取向问题的被政府迫害,自杀身亡的故事。
密码战,向来是人类智力最高级也是最残酷的较量。而二战时期德军的英格玛被称为无人破解的密码系统。德军也由此保证了自身的军情安全。战场上连连失利的英国政府及盟军意识到,英格玛一日不破解就无法重现把握战场。 于是召集了一批专业人士前来,企图靠着十几人来手动破解拥有一亿亿种密码组合的“英格玛”。
在破解的过程中,图灵明白靠人工破解是无法实现的。
需要一种速度更快、运算更加准确的机器代替人为手动运算,才有可能破解拥有无数可能的“英格玛”。
而这个想法却受到来自同伴的打击和不理解,更有激进的同事认为图灵是在拿每天数百万人的生命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让图灵在同事面前饱受冷眼和苛待。
歌德说: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所幸图灵的想法得到了军情六局局长的支持,而性格孤僻并直性子的图灵也在同伴琼的引导下学会与同事相处,最终成功破译“英格玛”,扭转二战战局。
然而图灵的辉煌和传奇,永远定格在了破译的那天。之后的人生,迎接他的却是无底的黑暗。
1954年6月7日,图灵自杀身亡。
影片通过 三重时空结构 ,将学生时期、破解“英格玛”的时期以及现在在警察局接受询问的时期。三个时间段的图灵交织,通过现实的回忆和回忆中的回忆“闪回”的方式。并借助了大量的人物内心os,构筑起整个影片。
同时作为一个 双轮驱动 的故事,将图灵破解“英格玛”的人物驱动以及图灵制造破译机器时的种种问题的事件驱动,将整个故事的核心聚焦在图灵身上。使得故事饱满具有张力。
而回顾本部影片,去体会其所想传达的价值内核时,你会发现 这是一部将尖锐的社会问题汇聚于一体并赤裸裸的展示出来的影片,不仅仅是图灵的个人传记电影,其人物大环境下的暴露出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年幼时,图灵因为口吃和孤僻的性格受到学校里同学的歧视和嘲笑,而图灵的忍耐和不做声却纵容了同学们变本加厉。他们由言语的攻击上升到人身伤害。一切源于胡萝卜,他们吃饭时看到图灵将胡萝卜和豌豆分开,觉得他是个行为举止怪异的异类。
他们将自己的饭菜倒到图灵头上。
他们将图灵扔进讲台的木地板底下并钉上钉子。
而周围的同学只有嘲笑和冷漠的围观。
正是这默认的氛围成为了校园暴力最好的推手和滋生的温床。
而童年的不幸遭遇让图灵破解“英格玛”的过程中与同伴发生摩擦并揍倒在地时对休说:
“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诉诸于暴力吗,休?”
这让人不禁想到最近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里的“ 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遥不堪忍受校园霸凌准备跳海时,对起哄围观的同学说:“你们没杀过人吧?你们今天就会知道杀人是什么滋味。......动手的和没动手的都一样,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是谁我不知道,但杀死我的,都在这里了。”
校园暴力让图灵的性格更加怪异走向自闭,以至于成年后仍然不懂得如何与人正确交往,缺乏社交能力。校园暴力让易遥背上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痛苦自杀,在本是花开的年龄却走向凋零。
可见校园暴力的问题从以前到现在,从国外到国内,未停止过,而我们在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饱受校园欺凌的图灵从未放弃希望,因为他知道,他还有克里斯托弗在他身边。 在图灵被欺凌时,克里斯托弗出来保护他。在图灵被否定的时候,克里斯托弗引导他,并发掘图灵的天赋所在。
在图灵被学校同学孤立之时,克里斯托弗和他交流,用密码传纸条,陪伴他。
他发觉他对克里斯托弗的感情远超于朋友间的感情,于是年幼的图灵第一次察觉到了名为爱情的东西,并决定在暑假结束用密码向克里斯托弗表达爱意。
而这来不及说出口的表白以克里斯托弗的病死终止。
在克里斯托弗病死多年后,图灵将自己的计算机以克里斯托弗命名。
如果克里斯托弗是个女人,那这对“男女”之间的爱也许会被后人所歌颂传扬,然而为什么克里斯托弗是个男人以后,这纯粹的爱就被人构陷的肮脏污秽?
那个时代的英国对同性恋的包容基本为零。
人们觉得同性恋恶心由难堪。图灵因家中被盗而进入警察局调查,本是小小的案件却随着警官的调查,发现图灵的资料全部销毁。从而怀疑图灵是间谍。
最后发现图灵并不是间谍,而是同性恋。
于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因为同性恋而“犯罪”。
在警察局给出的选择里,入狱和治疗。图灵为了继续他的计算机研究而选择了后者—— 化学阉割 。为了“治疗”图灵名为病的“同性恋嗜好”。
在接受了一年强制的药物治疗以后,图灵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最终于家中自杀身亡。
最终在2013年时,图灵获得了“皇家赦免”。
而饰演图灵的演员康伯巴奇在谈到2013年图灵获英女王“皇家赦免”一事。他认为, 唯一有资格赦免任何的人是图灵自己,希望这部电影能让人意识到他的伟大,及他所遭遇迫害的恐怖,这是一段耻辱的历史。
而现实是至今为止人们对同性恋人任然抱有歧视和偏激。认为这是错误的,这是“犯罪”,这是心理疾病!而片中的大环境,当时的英国社会也因为图灵的性取向而对其进行身体与心灵的迫害, 一个本因在科学领域有着无限光明前途未来的星星,熄灭了。
无数个黑暗的孤夜里,伟大而又不伟大的科学家,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克里斯托弗”
这只在风中沉睡的图灵鸟,以死亡落地。
借用一个木心一句话:别再提图灵了吧,他的死,使我们感到大家都是对不起他的。天才总天真、坦荡、毫不设防地迎向这个庸人占领的世界,一腔热诚付与世界。世界待他们,往往却是一盆脏水兜头浇下。有人说:人类社会进步得还是太慢了。嗯,或许吧。人类社会大约是进步了,但人性从未进步过。
黑暗缠身的图灵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他的手因药物而止不住的颤抖,甚至无法握住杯子。他的眼睛因药物而涣散,甚至无法对焦。他的大脑因药物而麻木无法思考。痛苦和煎熬下的伟人,开始怀疑了自我的价值。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又卑微的存在。
这是时代的不幸。
而事实是,“英格玛”的破解对二战战局的扭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前来探望的琼告诉图灵:“平凡的人才不会那样。你知道吗?今天早上,我在火车上,
穿过一个,没有你将会不存在的城市。
从一个没有你就不会活着的人的手里买到了票。
我做着没有你就不会存在的科学研究和科学领域。”
图灵突然明白自己的价值,也明白自己已经倦了。于是,被“治疗”摧残了无数个日夜以后,图灵让心灵得到了归宿。
再看本片时,在我心中的图灵,不是那些头衔光环萦绕的大师和传奇。
而是那个拥有爱,拥有美好的午后,拥有温暖的笑容,拥有纯净的心灵的平凡人。是那个喜欢玩填字游戏和密码的男孩,是那个沉浸自我领域带有偏执和古怪性格的数学天才。
他坐回到我们身边并在我耳边无数次自述那句克里斯托弗对他说过的人生信条: Sometimes it's the very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ine.
无人看好之人,能成无人能及之事。
最终,他做到了,他陨落了。
于是
永远缅怀那风雨来去的“图灵鸟”。
是真实的,讲的就是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的事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召到英国外交部通信处从事军事工作,主要是破译敌方密码的工作。由于破译工作的需要,他参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电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也有一些夸张处理。片中,图灵将他研发的机器命名为“Christopher(图灵初恋情人的名字)”。
而现实中,那台机器的名字是Bombe,编剧虚构了这个桥段。因为原著作者安德鲁·霍奇斯及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图灵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热爱与他和Morcom之间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这段情节,是为了充分表现图灵这份真实存在的绵长痴迷而做的艺术夸张。
创作背景:
影片编剧格拉汉姆·摩尔是艾伦·图灵的狂热粉丝,在他青少年时期参加的美国太空营和计算机编程夏令营里,这位数学家的影响无处不在。
意识到图灵对自己的巨大启发后,摩尔就一直在寻找将图灵搬上银幕的机会。当《艾伦·图灵传》的版权被制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后,摩尔马上签了剧本合约,而且一分钱酬劳都不要。
创作时,“还原一个真实的图灵”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但准确并不容易,图灵的大量工作记录都在二战中被销毁,仅存的残片也成为了高度机密。
摩尔只好从外部寻找细节以及这些组织对他造成的影响。结果令人颇为吃惊的是,关于图灵在破解密码后与军情六局间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资料来源于《007》作者伊安·弗兰明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