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图灵测试,是现代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想考量的问题是:机器能否思考。
图灵测试,如果你感觉这个词比较陌生,我们就先来解释一下:图灵测试是测试人(多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测试人中超过30%的人不能根据答复确认被测试者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测试,是由现代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人阿兰?图灵在60多年前提出的。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吗?’”
但是由于我们很难精确地定义思考,所以图灵提出了他所谓的“模仿游戏”:
一场正常的模仿游戏有ABC三人参与,A是男性,B是女性,两人坐在房间里;C是房间外的裁判,他的任务是要判断出这两人谁是男性谁是女性。男方是带着任务来的:他要欺骗裁判,让裁判做出错误的判断。
那么,图灵问:“如果一台机器取代了这个游戏里的男方的地位,会发生什么?这台机器骗过审问者的概率会比人类男女参加时更高吗?这个问题取代了我们原本的问题:‘机器能否思考?’”
这,就是图灵测试的本体。
在科幻片《银翼杀手》中,我们看到了图灵测试的一个具体应用。在电影里用一种情感测试来区分人类与人造人。
虽然2014年6月7日发生了一件事情: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冒充一个13岁乌克兰男孩而骗过了33%的评委,从而按照图灵当初的定义,“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图灵测试的原始形式很少被使用。不过,我们实际大量使用图灵测试的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校验码。校验码的用处是区分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人。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问题:能否从一个图片中看出里面写的是什么文字。
推广图灵测试的内在含义,实际是一种真假鉴别。如果这样来说,社会上的资格考试本身也是一种图灵测试。出题人面对大量考生,他们必须区分出来哪些是具有资格的人,哪些是不具有资格的人。为了方便操作,一般很少依赖阅卷人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仔细设计题目来实现这一点。
最后再看一个很好玩的图灵测试的反向运用: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试图证明什么。凡是试图证明什么的人,看起来多多少少都有点像神经病。不过,葛优在电影《大腕》里,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思路,他讲了一个笑话,最后一句“三楼的楼长就是你了”,让医生明白了这个家伙思维正常。能够给别人设置思维圈套,然后自己跳出来,看来这个也是具备正常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阿兰图灵是数学题是计算机学之父创作的,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数学题。
阿兰.图灵出生于1912年的英国伦敦,他自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智商,三岁可以自行读书,五岁便写下了关于显微镜的观察作文。
但图灵的性格是极其孤僻的,不善于表达,因此图灵在少年期间,就成为了被霸凌的对象。就在这种环境之下,一个改变图灵一生的学长出现了,这个学长保护了图灵,制止了其他人对图灵的霸凌行为,同时这个学长和图灵有着相同的爱好,他们对数学和科学都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在一起讨论这方面的知识。
后来,他在1931年考入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图灵帮助英国破解了德国的“恩格玛”密码机器,帮助英国取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世界的英雄、
图灵作为著名数学家,所贡献的成就完全不止于密码破译这一个领域,图灵对人类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图灵曾写过一篇名为《计算机器和智能》的论文,在计算机科学界引起了巨大震撼同时图灵花费4万英镑,成功研制出了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图灵又提出了“机器会思考吗”这一问题,并设计了著名的“模仿游戏试验”,后人称之为“图灵测试”。
阿兰图灵数学题现状
牛津大学的数学家Marc Lackenby找到了一种算法,能比以往任何算法都更快判断一个纽结是否为“平凡纽结”。这种算法可以在所谓的“准多项式时间(quasi-polynomial time)”,判断出一个交叉数为n的纽结图所代表的的纽结是否是平凡纽结。
以上内容参考:艾伦·麦席森·图灵 - 百度百科
图灵测试是测试人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人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的回答,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图灵测试 2014 的举办方英国雷丁大学发布新闻稿,宣称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如果这一结论获得确认,那么这将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阿兰·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
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