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模仿游戏》估计受那部讲数学家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的电影《美丽心灵》的影响过深,把图灵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图灵毕竟不是纳什——纳什是真的精神分裂症。
深度的爱情,肤浅的模仿
伟大的图灵为人类做出的所有贡献中,有两项是无与伦比的,第一是他1936年的那篇文章《可计算的数》(On Computable Numbers),其中他定义了一种机械装置,后来被他的导师丘奇(Church)称为“图灵机”,冯诺伊曼说这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哥德尔也认为图灵机比他自己的递归函数更令人信服;第二是他1950年在哲学杂志Mind上发表的文章《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其中图灵把哲学中最古老的“思维与意识”这一概念阐述得更加明确,他的手段就是把原命题转换为“机器能不能思维”的问题,这是AI (人工智能)的起源。比起这两篇文章,他的其他工作,包括他在二次大战中为破解德军密码机Enigma所做的贡献,就都变得次要了。如果没有图灵机,人类恐怕还要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达到今天的文明。
在《计算机与智能》中,图灵定义了被后人称为“图灵测试”的概念,即如何判定一个装置是否具有智能。现代版本的“图灵测试”是这样一种游戏:在一个提问人面前摆两个黑箱子,一个箱子里有个人,另一个箱子里放台机器。提问人的任务是判定两个黑箱子里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提问人通过递纸条问问题的方式同两个黑箱子沟通。如果提问人分辨不出哪个箱子是机器,那么机器就有智能。这个版本和图灵原来文章中描绘的略有不同,但实质等价。图灵曾乐观地预言说六十个码农干五十年,就能造出一台机器,pass图灵测试,把提问人糊弄过去,也就是说机器能有智能。目前六十四年过去了,已经有好几种有争议的装置自称pass了图灵测试。这里我就不一一评价了,人工智能在近年确实已成为热门学科。
《计算机与智能》那篇文章的第一节,题目叫“Imitation Game”,这是最近同名好莱坞圣诞贺岁大片的来由。该片制作公司Weinstein,近几年出了好几部又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图灵的扮演者是因演福尔摩斯出名的“卷福”Cumberbatch,他和图灵都是巨蟹座,而且还沾亲,但要回溯到1373年,他们的父系有交集,这已超出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扮演女一号琼·克拉克(Joan Clarke,图灵一度的未婚妻)的是风头正健的“85后”英国女演员兼歌手Keira Knightley。据说最早的男一号候选人是小李子迪卡普里奥,幸亏条件没谈拢,要不图灵一口美国乡下口音真让人受不了,比铁岭人学上海话阿拉内嘎达还别扭。即使梅姨斯特丽普这么广受爱戴的大师,在演撒切尔夫人时也被英国人毒舌说“她口音还真像伦敦上流(poshest),但说某些词时的表情不对”。但这玩意也没准,随着国力和票房的飞升,说不定过几年好莱坞大片得请二人转演员出演欧洲贵族。
故事的主要场景是二战时的布莱切利庄园(Bletchley Park),那是英国战时破解敌国通讯密码的机构。图灵负责破解德国海军的加密机Enigma。故事还不时穿插另外两个年代,即图灵在谢伯恩(Sherborne)中学读书时期——在那里图灵结识了他的初恋情人克里斯托弗·摩尔康(Christopher Morcom);以及图灵晚年在曼彻斯特时期——在那里他被起诉流氓罪,最终自杀身亡。图灵的生平我在《上海书评》写过文章《谜一样的图灵》(2011年12月3日),当时我的参考文献之一是安德鲁·霍奇思(Hodges)那本备受好评的图灵传记《Alan Turing: The Enigma》。霍奇思本人是数学家,也是同性恋。哲学家兼传记作家蒙克曾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本书要是我写的就好了(I wish I'd written)。”蒙克曾编过文集《伟大的哲学家》,他挑了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的十二位哲学家,其中有马克思、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但没有康德,最后一位,出乎意料地,竟然是图灵。他请当代专家分别为这十二位写传记兼评论,蒙克自己写了罗素,而图灵这一篇就出自霍奇思之手。
大片《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号称也取材于霍奇思这本书。片子拍得咋样暂放一边,先挑错。
图灵的初恋
在电影里,图灵从中学校长那里得知初恋摩尔康的死讯那一段颇为动人。扮演少年图灵的演员亚历克斯·劳瑟(Alex Lawther)只有十八岁,他的表演可圈可点,前途不可限量。电影院里很多中老年观众都被这段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真实的情况是,图灵并不是从校长那里得知死讯的,而且细节更加动人且有戏剧性:摩尔康生病的当天晚上,图灵和他一起去听了场音乐会,当晚图灵梦见摩尔康向他告别,六天后摩尔康病逝。尽管图灵和摩尔康一起上了好几门课,但摩尔康比图灵高一级。图灵为了和摩尔康同学,曾提前一年考剑桥。结果摩尔康得到了剑桥三一学院的奖学金,而图灵没考上,等到第二年才考上了剑桥国王学院。图灵在得知死讯后,给摩尔康母亲写信要摩尔康的照片纪念,还给自己母亲写信说他和摩尔康总有一天还会碰到。在电影里,图灵用初恋情人的名字“克里斯托弗”命名在布莱切利庄园造的那台破解Enigma的机器。实际上,那台机器叫Bombe,且并不是英国人的原创,在二战前,波兰数学家就针对Enigma开发了破译机Bomba,他们感到纳粹的威胁后,在二战爆发前夜把这一成果和英国同盟共享了,Bombe是Bomba的改进型。图灵对摩尔康的爱,有点像维特根斯坦对他早期恋人品森特(Pinsent)的,除了同性相吸外,还有对彼此的智力尊重。他们都和对方的母亲维持了多年的友谊。很多悲痛能将人变得更加相信宗教,但摩尔康之死却把图灵转为无神论者。
今晚陪孩子看了电影《模仿游戏》 。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英国剑桥大学的艾伦·图灵获军情六处秘密认命,与一群专家合作破译由德国纳粹独创的当时最先进的情报密码的故事。
图灵,在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个大众并不熟悉的天才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1954)。在破译密码的过程中,图灵破天荒地提出了用机器模仿人类思考这一奇想。
在他看来,如果一台计算机能够在为时五分钟的文字交流中让30%的人类裁判相信他是人类,那么此计算机即可被认为具有智能。正是这一划时代的构想,成功帮助盟军在两年内破译了恩尼格码,图灵的壮举不但至少让二战提前两年得以结束(丘吉尔语),而且至少挽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
图灵绝对算的上一位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们手里拿的手机,办公所用的电脑,家居生活中所用到的人工智能产品无不与他有关,他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他还间接拯救了1000多万性命,但人生结局却很悲凉!
23 岁,图灵就被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24 岁,提出了图灵机的构想。在随后的两年里,图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数论等领域。
1936年他来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涉及逻辑学、代数和数论等等领域,成绩卓著鹤立鸡群。
英国诗人王尔德说过:“公众是惊人的宽容,他们可以原谅一切,除了天才。”这句话也基本概括了图灵的一生,即便他们并不存在于同一个时代。天才总是超越的——超越局限、超越大众、超越时代,但天才避不开在时间中被评价或是被覆盖的命运。
这位罕见的数学天才自幼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却由于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唯一的玩伴是好友克里斯托弗。后者是图灵遭受其他同学欺负时唯一为他挺身而出的人,他与图灵的亲密关系,被认为对图灵后来的同性恋倾向影响巨大。
令图灵感到无比痛惜的是,克里斯托弗早早病逝,从此他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就是以“克里斯托弗”命名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1952年,图灵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图灵为此而报警,但最终不幸的是,他却被警方以“同性恋”的罪名逮捕定罪。
在那个狭隘的时代,人们偏执的将其视为堕落的象征,愚昧的民众并未给予这位拯救世界的天才任何的宽容。
图灵最终被迫选择用雌激素治疗代替牢狱之刑,在持续一年的时间里,他不断承受着药物注射带来的副作用和心灵上的双重煎熬,可想而知他生活得多么痛苦。
1954年6月7日,图灵吃了一口含有剧毒氰化物的苹果自杀离世,享年41岁。
2013 年 12 月 24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赦免了图灵。
情报,左右战争胜负之关键。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战争,一条关键情报所起到的作用能够胜过千军万马。 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是情报战争,可以说,改变战争走向的不是军备,甚至不是策略,而是情报。毕竟很多策略都是在情报的基础上制定的。 于是,反法西斯联军的胜利,除了要感谢做出英明决策的领导人,奋勇拼杀的士兵,还得感谢前线以及幕后的情报人员。其中一个人,是有着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Alan Mathison Turing,艾伦·麦席森·图灵。 电脑科技的鼻祖怎么和战争扯上关系呢? 电影《模仿游戏》给出了答案。 在深入这部2015年奥斯卡热门影片之前,不妨先透过故事背景,了解真实世界中的艾伦·图灵,以及那段鲜为人知的二战历史。 《模仿游戏》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一开始就去到了1951年。不过主故事线是从1939年开始。 1939年9月1日,人类回想起了被战争所支配的恐惧。德国军队在那一天对波兰发起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时候的艾伦·图灵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被誉为英国数学领域的奇才,他 *** 到「 ”布莱奇利庄园”参加一个秘密项目,专门研究破译德国的密码通讯系统「 ”Enigma”。 「 ”布莱奇利庄园”里的秘密组织,就是英国 *** 通讯总部前身,相当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局,与英国军情五处、六处合称为英国情报机构的「 ”三叉戟”。 有资料显示,1939年二战爆发时,布莱奇利庄园里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200人;到1943年,其规模超过了6000人。 ”Enigma「 ”,恩尼格玛密码机,则是电影中的终极BOSS,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 纳粹德国的军事通讯文件,大都用这种恩尼格玛进行加密和解密,尤其是高级机密,就算反法西斯联军截取了情报,面对一串天文数字也无可奈何。超过一亿亿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没打错字,是「 ”10,000,000,000,000,000”,不是一亿,想靠「 ”暴力破解法”来逐一试验可能性,破解的可能性犹如花十辈子来买中一次彩票。 更让情报人员绝望的是,德国人每一天都会用不同的密码设置模式,也就是说,情报人员只有18小时的时间破译,因为第二天又得换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来过。 总之,”Enigma「 ”犹如德国的一条加强版马奇诺防线,摆在了反法西斯联军的面前,所有人都认为它牢不可破。 电影中,图灵很快就意识到,光靠「 ”人力”,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 于是他开始设想一种「 ”模仿游戏”,用机器去模仿人工运算。其他人在努力做数学题,他却自己一个人搞起了机械工程。 这好比数学课上做物理作业,领导很生气,图灵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 ”阻碍设置”是《模仿游戏》成功的重点因素,不过本文先学习下历史知识,下一篇在谈电影剧本的优秀之处。 真实的历史中,图灵遇到的麻烦肯定也不比电影的少,只是现实和改编故事似乎有点不一样。 首先是机器,影片中由图灵一手策划打造的「 ”克里斯托弗”机器,俗称「 ”图灵机”,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百度百科的资料都指出,实际上早在1938年底就有了,而且发明者也不是图灵,而是波兰的数学专家。机器的名字也不叫「 ”克里斯托弗”或「 ”图灵机”,而是La Bomba,「 ”炸弹”。 图灵是很天才,但「 ”用机器对付机器”的想法绝不只有他一个人才能想出来。正如中校所说,图灵并不是唯一擅长做「 ”游戏”的人。 图灵故事的开始之前,还有着一段非常重要的前史。现实中,如果没有这段前史,单凭图灵一个人,根本是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打败恩尼格玛。 电影中,这段前史通过中校的一句台词带过。 「 ”是波兰情报局从柏林弄回来的。” 恩尼格玛是德国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于1918年成功发明,1926年德国方面就开始投入使用。对于德国这些不知所云的电文,英国等大国的情报部份纷纷宣告放弃破译,他们尝试过很多方法都毫无用处。 但德国的邻国波兰就不敢松懈了,他们没有放弃破译的工作。正当专家们一筹莫展之时,德国的一位知情人士把恩尼格玛机器的情报给了法国间谍,法国专家终于可以复制出一 *** 用的恩尼格玛来研究。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就算恩尼格玛弄到手,知道它的运行原理,法国人还是没能破解密码,于是他们只好把情报给了波兰人。 波兰人似乎要更聪明一些,他们通过复制出来的原型机找到了恩尼格玛的弱点,并制造了「 ”炸弹”机器用来破译。终于,波兰人真的成功破了一些恩尼格玛密码。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所察觉的德国人升级了恩尼格玛,波兰人又懵逼了。1939年4月27日,德国撕毁同波兰签订的和平条约,波兰方面赶紧把研究成果交给同盟国,结果,一位作家把一台波兰制造的恩尼格玛回了英国。 大概就是电影中出现的那一台机器。 所以感谢图灵的同时,也必须记得三位波兰数学家的代表人物,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以及那些不知名的工作人员,他们为破译恩尼格玛做出了重大贡献。 只可惜,波兰人的研究还没来得及完全成功,德国人就在1939年9月发起侵略战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波兰给灭了。 既然得到了波兰人的研究成果,英国布莱奇利庄园这边的方向应该很明确才是。所以《模仿游戏》中只有图灵一个在研究机器的情节不一定真实,特别是他说要花10万英镑造机器的点子,知道内情的领导肯定不会反对,因为波兰人就是通过机器破解的密码,别说10万,100万他都不会拒绝。 事实上,图灵只是整个恩尼格玛漫长破译历程的最后一步,如果直接搜索关于恩尼格玛的资料,图灵的名字并不是排在最前面,也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在休·怀特摩尔创作的戏剧「 ”破译密码”把图灵视为二战中帮助英国破解恩尼格玛机的密码的最大功臣之后,图灵在这方面的贡献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如果不是一部《模仿游戏》,可能更多的人还不知道这位天才曾经在英国的情报机构上过班,用另一种方式参与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灵确实在整个破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根据波兰人的研究成功,用自己的理论,升级了「 ”炸弹”破译机器。电影里也不否认他是从老的「 ”波兰编码机”中受到启发。 依照图灵理论制造的新炸弹机投入使用后,英国破解恩尼格玛如鱼得水。两年内,英国就造了大约50台「 ”图灵炸弹机”。 恩尼格玛,至此被彻底打败。 与电影的描述相同,布莱奇利庄园里所有相关破译人员没有立刻得到表彰,反法西斯联军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发现已经成功破译,不得不「 ”装不知道”,做出了很多牺牲。 几十年后,普罗大众才知道,布莱奇利庄园对恩尼格玛的成功破译,至少使得战争提前两年结束,并至少挽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 《模仿游戏》与历史的情况基本相符,只是为了要突出主角,个别情节做出了修改,并且大大渲染了图灵的功劳。看完电影后,真的好像是图灵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二战的局势。只是理性地思考一下,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 而对于图灵性格孤傲,与同事相处很不愉快,这是确实存在的。对他性取向问题的描写,不仅迎合事实,还提升了影片的情感深度。 1952年,图灵家中遭遇盗窃,警察因此发现他是同性恋者。那时候,同性恋在英国是违法行为,图灵被控以「 ”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的罪名。也就是《模仿游戏》开头的情节,只不过电影里的时间写的是1951年。 二战的功劳还不能公开,图灵只好默默接受了「 ”化学 *** ”的处罚。他的人生也从此一蹶不振。 17世纪,一个苹果启发了「 ”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20世纪,一个苹果却杀死了「 ”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 1954年6月7日,图灵服食了一个带有氰化物的苹果,在家中床上去世,享年41岁。 人们发现暴力带来深深的满足感,但除去这些满足感,暴力行为会变得非常空洞。——《模仿游戏》
是不是《模仿游戏》。
故事由真实人物改变而来,讲述了电脑的鼻祖创造的过程。主人公阿拉图灵,由本尼迪克特康巴布奇扮演。阿兰图灵是一位数学家,也是一项长跑运动记录的保持者,为了破译二战德国的密码,所以制作出了一台运算机,再日夜不停的运算后终于破获了德国的密报密码。阿兰图灵虽然做出杰出功效,但是却是一名同性恋,所以后来被迫害化学阉割,多少年之后才被昭雪,很悲惨的人物。
《模仿游戏
》The
Imitation
Game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等主演
影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讲述“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故事主要聚焦于图灵在二战期间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Enigma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