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不咬人的狗,如果有主人在边上,那狗的咬人可能性更大!最好的方法是看到凶狗以后,避免与其对视,尽量避开,别挑衅它。
我们可以通过狗狗表现,来判断它是否会咬人。
如果我们对面走来一只狗狗,它站在原地不动一直盯着你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对你产生警惕,而我们也尽量不要惹这种警惕性较强的狗狗。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它们的嘴巴,来观察是否会攻击人类,比如说当它们牙齿特别狰狞时,那也意味着准备攻击人。我们还可以从动作上面进行观察,如果狗狗是非常欢快的朝你飞奔来,那么说明它们并不会攻击你。但如果狗狗在远处压低身子,并且开始用力奔跑时,那也意味着它要攻击你。
其实要想不被狗攻击也非常简单,只要尽量远离它们便可。切记哪怕在街上看到再可爱的狗狗,也不要随便伸手去摸。之前我养了一只小京巴,它非常可爱,一身白白的毛惹人喜爱,只要把它牵出去都会有很多人羡慕。
虽然我的狗狗从来没有咬过人,但在带它出门时我也非常注意,只要有人过来想要摸我家小狗的话,我都是尽量按着它的嘴巴,或者将小狗牵到别处去。虽然狗狗从来没有咬过人,但谨慎一点没有错,因为我们不是宠物,并不知道它们内心的想法。
而在这里我们也要告诉那些喜欢宠物的朋友,外出时哪怕看到再漂亮的狗狗也不要随便抚摸。有些品种的狗狗脾气特别差,看到有陌生人就会非常警惕,一旦摸了它们很有可能会被咬伤。
藏獒(详情介绍)
狗狗咬人的问题屡见不鲜,很多人看狗狗会不会咬人都是先观察狗狗的品种,但是现在金毛咬伤人的案例也不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基因突变了还是环境改变了狗狗呢?
其实狗的“品种”只是影响侵略性的众多因素之一,根据《动物行为科学》(Animal Behaviour Science)期刊最近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最能影响犬只侵略性的,就是狗的主人,也就是饲主的训练方式、收养地点、性别和年龄与狗的攻击性关连最大。
另外,同一只狗在某个地方很凶,在另一种地方可能不凶。例如,可能会在街上乱叫,但在自家后院又很温和。“造成狗具攻击性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与‘条件依赖’和‘人狗之间的历史依赖’问题相关,”美国爱护动物协会(ASPCA)科学顾问Stephen Zawistowski说,“你不能只根据狗的品种,就预测狗是否有攻击性。”
这份对狗的攻击性研究,有几点值得注意:
1.“25岁以下狗主养的狗”的攻击性,几乎是“40岁以上狗主养的狗”的2倍。
2.“绝育公犬的攻击性”是“绝育母犬的攻击性”的2倍。然而,“有绝育的公犬”和“没绝育的公犬”之间的攻击性,则没有显着差异。
3.在幼犬时期没受过训练课程的狗,对陌生人的攻击性,是受训犬只的1.5倍。
4.用惩罚和负强化训练狗,反而易致攻击性。
5.从收容所等来源获得的狗,比直接购自育种者的狗要具攻击性。
Stephen Zawistowski提醒幼犬社会化的重要性,并表示如果老犬突然变得有攻击性,可能是因为病痛。
美国育犬俱乐部(American Kennel Club)的狗狗好市民(Canine Good Citizen)主任Mary Burch说,“如果你担心被不熟悉的狗攻击,就要注意它的肢体语言,一些初期的攻击行为是直接盯视、姿态僵硬,毛发竖起,耳朵或嘴唇向后拉,露出牙齿,咆哮、吠叫等,若只是吠叫,不应该被定义为攻击行为。”她批评这项英国研究将吠叫视为攻击行为,“因为吠叫可以有多种意义。”狗狂吠也可能是提醒饲主或发出一些讯息,“在我看来,这过于广泛定义攻击性了。”
这个没法答复你!正常情况下你不去惹他是不会咬你的!但也有个别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来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