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打字原理就是:用那百十来个字根,搭建出各种各样的汉字来,其过程就如搭集木的游戏。所以,熟悉了五笔的人,都会从打字中找到乐趣。
五笔输入法,大致可分为“全码”与“简码”两种输入方法!
所谓全码,其实指的就是按照基本的方法,打完四个键,因为每个汉字最多也只是击四下(重码除外)。
所谓简码,其实就是指不用打完四个键。根据击键次数的多少,可分为一级、二级与三级简码。二级与三级简码都是只须打“全码”中的前面两个或三个键再按空格键,就能打出来的汉字。但是一级简码特殊些,可以说是固定在某一个键的,根本不用拆字,比如说“我”字,一级简码是固定在“Q”键的,所以直接打Q加空格就可以,但是如果要拆字的话,“我”字是要先拆“丿”,然后拆“扌”,接着拆“折(N)”,最后拆“丿”,所以依次便是“TRNT”。
简码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但不是每个汉字都有简码的方法,就像一级简码也只有25个。
而后面三字 “闷/君/场”的情况则是因为要加一个“末笔识别码”。识别码可以说是五笔输入法中最难学的一个知识!
为什么要加“末笔识别码?举个例,如果要打这三个字:沐,汀,洒。这三字的两个字根键都是“I S”,可是打了这两个键之后,不可能三个字都能打出来呀,因为电脑也根本不知道你要用的是哪个字呀?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其中两个字就必须要加上个“识别码”来区分开来,才能打出来……
如何添加“识别码”?
有点难解释,但还是为你做些解释,希望你能看明白!
秘诀:以该字的最后一个笔画,确定“识别码”所在的“区”;以该字的汉字结构确定“识别码”所在区的位置!
所在的“区”指的是横区(G—A)、竖区(H—M)、撇区(T—Q)、捺区(Y—P)、折区(N—X)
五笔汉字的结构,分为三大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杂合型结构。与上学时的汉字结构有些出入。上学时老师说的“左中右结构”在这里看作是“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看作是“上下结构”,而“全包圉、半包围、独体字”在这里都看作是“杂合型结构”。
这段话请务必弄懂!如果这个字是“左右结构”,那么识别码就是所在区的第一个键;如果是“上下结构”,那么就是第二个键;如果是“杂合型结构”,那么就是第三个键。
好了,下面实例分析:
“沐”的识别码应该是什么呢?
“沐”字的最后一个笔画是“捺”,所以识别码是在“捺”区。但是捺区有5个字母,哪个才是呢?这时要看结构。“沐”字的结构为“左右结构”,所以应该是所在区的第一个键,也就是捺区的第一个键,即“Y”,所以“沐”字的五笔编码是“I S Y”
“闷”字的识别码是什么呢?
最后一个笔画是“丶”,所以首先识别码是在“点区”,而这个字是杂合型结构(以前是叫做全包围),所以是在点区的第三个键,也就是“I”键,因为这个字的五笔编码为“U N I”
……
最后,须说明的是:
一、带“辶、廴”底的字以及全包围的字的最后一个笔画是看里面那部分的最后一个笔画,比如,“连”字的最后一个笔画是指“车”字的最后一笔画,“圆”字的最后一笔画是指“贝”字的最后一笔画。
二、凡是“戋、戈”这两个字型的最后一笔画是“丿”,而不是“丶”
=========================
因为五笔的基础是由 一 丨 丿 丶 乙这几个笔画组成的字根,再组成汉字,所以称为五笔
打字机是用来代替人工书写、誉抄等的一种机器,是用于书写的一种机械化的、电孑化、电机的设备。
按文字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中文打字机:通常为整体文字打印机,由机身、机架、字盘、拖板、横格器、直格器、色带、棍筒架、棍筒等部件组成。打字时机身上的字锤通过机身的连动机构从字盘上抽取字母,然后敲击固定在棍筒上的色彩或蜡纸上,后自动复位,落在原来的字孔上。
二、机械式拼音文字打字机:通常有机身、机头(棍筒)、健盘、色带、和打字装置(有自排式、菊花式、球形式等)等组成。打字时,按动字母揿钮,通过各种不同几何尺寸的钩子,起动字排,打击到皮棍上,再由钢丝弹簧的拉力把字母拉回原来的位置上。
按大小可分为手提式打字机和标准(台式)打字机。
按操作性能分:
一、机械式打字机属于手动式打字机,是早期的打字机,效率低,作用单一。
二、电动式打字机,属触及式,打字力量轻,打出的字轻重统一,颜色均匀,换行速度准确。
三、电子式打字机,属智能型,设计上融合了机械和电子技术,功能上包括程序化的改错装置,记忆装置,自动打表格装置等,打字噪音数值较低,电子打印机又分手写式、声控式、光笔式、图文打字机等。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各种新式电子打字机、微型计算机和图文传真机不断涌现并广为应用。
最初的形式为一个约一张A2大小的盘上,排满了铅字。铅字的排列次序跟报馆的习惯一样,按部首画数排列。打字员首先要在铅字盘上用一个小钳把铅字钳起,再按一键时,小钳就会举起铅字,隔著色带印在纸上。中文打字机的特色,在于打字机能够配合当时中国人书写习惯,允许文字打直排。当打完一行按回车键之後,又会自动卷回页首,并跳往下一行。
由于中文打字机的操作并不容易,要捡字也很困难,当时一般人还是用手抄或油印。在1960年代的香港,只有比较富裕的学校才有能力负担一位能操作中文打字机的打字员。直到1990年代,由于微电脑的普及,使中文印刷变得更容易,中文打字机亦退出历史的舞台。
打字时,机身上的字锤通过联动机构从字盘上抽取字母,然后敲击固定在辊筒上的色带或蜡纸上,后自动复位,落到原来的字格孔内